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E-learning的整体特征分析

[摘要] 互联网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E-Learning应运而生,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新革命。本文从E-Learning的外在表征、内在本质、必然要求、实现手段、主要教学内容、应有之义、最终目的等方面来分析E-Learning的整体特征,结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中阐明了E-Learning到底是什么,它对国家、对社会、对整个教育界的影响如何。   [关键字] E-Learning 、人本主义、信息素养 、创新   谁也不能否认,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互联网正以它无限的容量、广阔的覆盖面、交互和定制化特色,迅速改变着传统。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步入一个E-化的世界——E-mail、E-cash、E-marking、E-business、E-management、E-library ……   还有我们关注的E-Learning!   所谓E-Learning,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据统计,在美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9年,已经有超过7000万的美国人通过E-Learning方式获得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超过60%的企业通过E-Learning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E-Learning的蓬勃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E-Learning的推行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新革命。 媒体技术的功利主义是E-Learning的外显特征    谁也不能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其中就包括对教育的泽被。教育的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息息相关,并因此为标志。    在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五次教育革命。约公元前350万年前左右,口语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教育革命,虽然口语传播的技术含量低,信息量少,传播范围小,但是它交互性强,使用方便,具有人性化。约公元前3500年文字技术的出现引发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文字交流是传播媒体首先作用于视觉,但它传播的信息量和传播的范围还是有限的。约7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大量的复制并传播到较远的范围,为班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初,第四次教育技术革命发生了,电视技术的出现是教育技术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它同时以声音、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给学习者,并突破传播距离的“瓶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不仅教育信息全球传播,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我们谓之为第五次教育革命。   从PC 计算机到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是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写下了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一页,它不仅使计算机的功能发生了惊人的巨大变化,更主要的是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联为一体,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所谓联网,绝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连网!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人脑的延伸,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 微软公司总裁 比尔·盖茨童年的梦想是: “ 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 ”。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 “ 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 ”。这个理想随着E-Learning的广泛开展,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人格化的人本主义是E-Learning的内在特性   正如一个人换了一件衣服,决不等于换了个人一样,虽然在表面上E-Learning表现为技术理性的功利主义,但在本质上体现人格化的人本主义才是E-Learning的真正特性。   人本主义是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学派,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人本主义看来,自我实现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而E-Learning关注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因此,自我实现应该成为E-Learning的确定目标。   E-Learning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上,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   E-Learning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文本、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使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教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E-Learning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人本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学习。E-Learning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手段,它可以把远方的物体在学生面前呈现,可以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时空观。,同时,便捷的媒体手段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E-Learning不仅使自主学习成为现实,而且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西方有句名言叫“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   E-Learning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决定所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实现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学习结果,评价自己达到的水平,找到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巩固已知内容,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教学中心从教到学的转变是E-Learning的客观要求   网络时代的E-Learning教学最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四要素的转变上:教师角色将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他们的全部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己,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地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课本内容由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即学生以课本为纲自主地学习,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容,同时,浩若烟海的学习资源极大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个人方面的局限性。   媒体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多媒体传播手段的交错应用,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观,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步发展;而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   终身教育是E-Learning潜在的应有之义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学校后需要不断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个人从出生至临终的全部历程都必须是学习的历程。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在未来,学习和生活将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学习就是生活。   E-Learning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未来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     这种终身学习的现象打破了以学校为依托的传统学习观念,使人们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的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获取文凭和职业,而是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学习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必须是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尤其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习方法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对技能的机械模仿,而是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从青少年,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成人和老年,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连续体。     从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到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种种迹象表明,学习模式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终身学习和学习的生活化。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学习化社会。 交互式协作学习是E-Learning的实现手段    交互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其他成员分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个体之间可以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E-Learning充分体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的优越之处。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它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向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教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