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远程培训软件:贵州遵义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综述

2003年4月的一个春天,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省长石秀诗、副书记孙淦等陪同下,亲临我市红花岗区清江村,重点就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乡镇运用远程教育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巩固“学教”活动成果等进行调研。同年7月,经中央批准,遵义被作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试点工作启动后,全市各地围绕对下解决问题,对上回答问题,探索规律,积累经验,为此项工作在全国推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条信息路,万千受益户”。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忽如一夜春风,催开树树梨花,带来了黔北广袤大地干部教育、农村教育枝繁叶茂的春天。如今,“在线培训”、“课件”、“下载”、“网上订单”……这些富有现代气息的术语,已成为农村党员群众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汇川区董公寺镇和平村党支部借助远教网络平台建起乡村特色旅游的网站,仅去年“五一”、“国庆”期间,接待省内外游客达50万人次,营业额达600多万。腰包鼓起来了的群众,提起远程教育,无不伸出大指拇。五年来,远程教育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构建和谐、服务群众、促进遵义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挥了积极作用,共培训党员干部群众1500万余人次,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的增长量达19.30亿元,促进农民年人均增收71元。   根深叶茂 “三个保障”沃其壤   在崇山峻岭的黔北,构筑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让大山外的世界不再陌生,让城市和乡村同频共振、资源共享,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而且是没有先例的。市、县党委,各有关单位接受中央、省委的这一重大任务后,努力做到“三个保障”,培肥远程教育的土壤,使远程教育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强基固本保运行。结合遵义实际,经审慎研究,市委决定充分整合资源,走“天地网合一”的路子,全市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以“天网”、地网、“人网”三种模式,建成远程教育接收站点4443个。“天网地网人网”恢恢,226个乡镇和村居实现了全覆盖。2007年,省委组织部和省远教办将视线从农村转向社区,红花岗区、汇川区又率先在11个街道、76个社区开展远程教育进社区试点,各级投入304万元,建成街道、社区远程教育站点87个。同时,为根本解决站点运行经费投入较少、渠道不稳定的问题,市县每年将站点运行维护、教学资源建设和骨干队伍培训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党费列支,年均投入234万元。各地为站点正常运行提供组织和技术保障,积极探索运行维护的工作机制,241个远教维修站、1230余名技术维护人员构成了全市的维护网络。同时,还采取签订合同、挂牌确认等方式,将一些技术力量雄厚、信誉良好的计算机销售或维修公司纳入维护网络,充实技术力量。   开发资源促利用。“信息公路”的开通,搭建了农村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平台。为确保有稳定的信息源和“物流”,必须建立资源库,抓好资源储备。五年来,全市着力解决这一“软肋”,共投入教学资源建设经费320多万元,财政、党费每年安排20万元,建立了远程教育课件开展专项资金;购置课件制作设备30多套(件)、课件1300多碟,刻录、发放教学光盘10余万张;开发地方课件约69.5小时140多个。同时,积极推进市、县两级辅助教学网站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立“乡村远程教育特色网站”,目前,已建立市、县远程教育网11个,乡、村远程教育网站40多个。不断增大教学资源储备量,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红花岗区区级资源库网上资源达900G,桐梓县视频点播系统课件达6000余个1500多小时。   规范制度强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集中群众智慧,不断深化改革,及时将试点中的做法经验进行总结,上升到制度层面,推进后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从规定学习时间、强化学习考评、规范站点管理等着手,建立了《遵义市远程教育学习制度》、《遵义市远程教育站点操作规程》、《遵义市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50余项制度。同时,各级把远程教育参学情况作为奖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将远程教育学用转化效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为站点的规范化建设提供蓝本和标杆。   各显神通 “三项服务”展其能   如何利用远教舞台唱好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台戏,市县及各有关部门本着对遵义人民高度负责,对中央、省委高度负责的精神,立足与支农、助农、惠农,立足于加强基层组织,立足于发展服务现代农业,既交办任务,更注重服务,努力从三个方面着手,拓展远程教育的功能。   提供有力的组织服务。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组织、引导群众方面的功能优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多途径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提供服务。一方面,切实用好远程教育信息员队伍这一网络,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实现远程教育与各项工作部署及基层党员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截至目前,全市5417名信息员共收集、整理反馈信息31500多条,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3500多项;另一方面,尊重农民朋友的创造,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选择部分“双带”能力强的党员、村民代表户和种养殖大户,在全市建成14000多个远程教育集中收视点和中心播放户,方便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收看远程教育节目。   提供过硬的技术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效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学到的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好帮手。各地从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部门选聘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远教科技服务团”、公布远教技术咨询服务电话,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据统计,全市共成立教学辅导队伍377支,教学辅导人员达5175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1640人;接听技术咨询、节目点播电话25300多个,印发远程教育服务卡片12700多张,发放技术资料124000多份。同时,还在远教网上开辟农村适用技术专栏,及时上传种养殖技术的音像视频和文字资料,方便在线观看。   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为确保站点所在辖区内、外的市场信息更多、更快地进村入户,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抢抓市场机遇的意识,在全市积极实施“广电光纤、电信宽带并行工程”。目前,全市已有1100多个远教站点接入互联网。同时,运用网站发布、远教新时空等现代科技手段,适时发布市场信息。如桐梓县周寺村通过自建的“周寺兰花网”,及时将周边地区兰花的市场价格、品种供求情况进行发布,为本村兰民提供了第一手信息资料,引导兰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项目,增加收入。仅此一项,周寺村收入达76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84元。   学以致用 “三大机制”谋其远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市县各有关部门立足于建立组织体系、指导机制、职能体系、运行机制、教育资源建设、骨干队伍、学用成果转化等机制体系,重点抓好三大机制,推进远程教育向纵深发展。   推行“支部+远教+协会”机制,切实搞好学用转化市场引导。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三级联创”,大力推广“支部+远教+协会”(公司、基地、大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基层组织增强、协会发展和群众致富“三赢”。2004年以来,全市农村专业协会增加1500个,达2000多个;共培训会员80余万人次,培养会员中的能人3万多名;为协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万多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1800多名担任协会教学辅导员。同时,积极发挥他们联系市场的纽带作用,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围绕市场学习实用技术、发展支柱产业,群众增收成效明显。   抓好“示范点”创建和“远教学用示范精品”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几年来,各地围绕市委发展“茶、竹、椒、菜、药、畜牧”等六大产业布局,坚持按照“培植亮点、打造精品、以点促面、示范带动”的思路,以“双百精品工程”和“五好站点”的创建为载体,采取“三包一联”方式,打造了一批层次高、有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和“学用示范精品点”。全市共创建市、县、乡三级远教“示范点”1134个,创建学用示范精品点117个,打造学用示范产业基地254个,远教示范点惠及农民群众148万。   促进资源整合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是整合农业、科技、卫生、计生以及农广校、高职院校等部门技术、人力资源优势,组建由3500余名科技人员和党政干部组成的全市远程教育科技辅导队伍,已开展现场辅导讲座32800余场次、140余万人次。二是积极发挥各成员单位在硬件、网络、人力、课件、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为示范点群众送一批课件、上一堂辅导课、帮扶1—2名贫困党员、落实一个项目、帮助农民发展一项产业”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目前,各级远教育挂帮单位和部门共投入帮扶资金、物资计450多万元,支持发展重点项目124个,解决站点实际问题860多个。三是集中远教、供销、农村信用联社以及工商、税收、财政等部门在信息资源、物资、资金、政策和项目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结合,采取“远教+供销社+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在14个县(市、区)、35个乡镇、320个村积极开展“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黔北农村构筑了一条让信息汇聚交流、承载幸福未来的小康之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遵义“三新一强”战略顺利实施的“助推器”,成为了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夯实执政根基、造福亿万农民群众、利党利国利民的一项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富民工程。 强力推荐: 天柏在线培训系统 天柏在线培训系统(Timber Training System)是上海天柏科技公司专门针对企业和政府机构设计的新一代网络学习平台,天柏在线培训系统在承接传统教育的基础之上充分实现了E-learning的设计理念, 它为现代学习型组织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学习与培训方案, 能够通过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和在线评估的方式轻松完成针对员工制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