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互联网+教育”如何缩小区域教育差异?

本网讯(记者 宋一宁)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课程和海量在线教育内容使各区域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教育。然而在另一方面,大型教育运资源平台的建设投入、智能终端设备的配置比例、教师和学生使用终端的能力、学习费用等很多因素又形成了新的区域性教育差异。那么“互联网+教育”是否会扩大数字鸿沟,区域性教育差异又如何来缩小,并促进更大范围的学生们在教育机会、学习过程和教育质量上的公平。

在4月11日的“长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的电化教育馆专家们给出了丰富的、有建设性的意见。

王珠珠:让不同的人在信息化中得到发展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表示,目前国家信息化教育资源公共化平台提供了各项可供选择的资源,但她并不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把好学校的资源都放在网上,让学生学一样的东西。“知识是多样化、多结构的,我们的教育一定要给每个人选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学习不是单一的模式,我们应该让孩子有多种可以选择的途径来学习,老师的责任三给他们提供可以辅助的资源,教育的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王珠珠说,过去人们阅读文字,现在信息化将之转变为阅读多媒体,然而这样的阅读是需要内化的,有些内化必须需要学校教师的帮助,教育是没有任何软件可以终结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是会变化的,我们不能用一样的逻辑分析来解决人的问题,因此,教育是唯一不能被替代的,在信息化时代下,我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还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脱离流水线的培养方式,让不同的人在信息化社会中得到各自的教育发展。”

周学和:“互联网++”破解难题

新疆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周学和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教育’里面其实有两个‘+’,第一个‘+’代表结合,第二个‘+’是内容。”周学和说,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援疆”建设的改革步伐,政府向新疆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然而要实现互联网的两个“+”,新疆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优质资源、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方法四方面的难题。其中,优质资源是新疆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极大的缺口,而多语言的复杂构成更是加大了普及优质资源的难度。

“在新疆,汉语、维语、哈语都是较为普及的通用语言,因而不论是资源普及,还是师资培训,任何一件事我们都要做上3遍,这极大地提高了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等各项成本。”周学和介绍说,目前新疆地区“双语班”的覆盖程度达到了75%,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汉语优质资源非常多,但到了新疆,双语资源的缺乏就成了大问题。同样的,新疆的师资水平也相对薄弱,大多数教师的双语能力不足。“到南疆的任何一个学校去听一堂双语课,都难以听得下去,因为老师的发音实在是太不标准了。”此外,师资的结构性短缺也加大了新疆和内地鸿沟,周学和认为,要克服区域鸿沟,必须先解决这四大难题。

施永进:“互联网+”突破教育时空禁锢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施永进则从自我感受出发,分享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学习、生活的便捷体验。“以前出门我都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现在只要带上手机,连上网络,通过几个APP软件,就能搞定一切衣食住行。这就是‘互联网+’带给我们学习生活的改变。”

对于城乡间的区域差异,施永进并不认为会因此扩大。他提到,多年前自己曾作为“校校通”工程的工作人员到一些偏远地区去调研,发现当时苏北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手机,更不用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查阅。然而通过政府多年来的投入、家庭生活发展的普遍提高,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评比”、“优质均衡”等一系列项目的推进,“互联网+”所带来的区域鸿沟并没有拉大,反而可以说是缩小了。最近一次去农村调研,施永进发现,有电脑、网络或是手机的学生已经超过了50%。

在施永进的设想中,今后的教室应该是学习的会所,老师的身份将转换为召集人,或是辅导员,负责解题和答疑。学校也好,课程也好,考试也好,不是强行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学生的自主选择。譬如某个学生此时不想学习,他完全可以去操场打篮球,等打完了再回过头来学习网络上的课程。此外,课程体量也会减少到半小时之内,课程内容更聚焦思想和发现,这意味着课程效率将会得到突破和提升。“未来,‘互联网+’将会突破校级时空这样的禁锢,老师不再是老师,学生也不再是学生,他们会站在一个平等的层级上互相学习,因为在很多技能方面,学生的能力远远超过了老师。”

杨善竑:“互联网+”推动教育公平

安徽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杨善竑也有类似的感受。“这几年,安徽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极大进步。”她认为,“互联网+”对于教育公平的推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杨善竑将公平划分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个体学习而言,信息化意味着公平程度的提升,如果海量的教育资源都向安徽学生开放,那么他们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水平学到各自想学的东西;另一方面,在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上,信息化也带来了有力的推动,目前安徽设有4600个教学点,然而专业师资往往集中在离教学点几十公里之外的城镇中心校里。“现在教学点都连上了网络,中心校的音乐、美术老师能够在城镇学校的教室里,对着几个教学点的孩子一起上课,以往教学点上50多岁的老教师只能做到‘看护’,而现在他们也能和班里的孩子一起接受专业教师带通过网络来的新知识。”

一个50多岁的教学点老教师的话让杨善竑很有感触,她说:“现在我终于知道城里面的音乐课怎么上的了,知道哆来咪发唆和一些基本的色彩技巧了。”在对农村、薄弱点倾斜的优惠政策下,在师资培训等各方面机制保障下,杨善竑相信教育公平在信息化的推进中是不成问题的。


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如何提升教育效果,如何运营教育网校,教育同行交流……欢迎点击标题下方微学云平台,查看并订阅“微学云平台”公众号,或扫文章下方的二维码。微学云平台精选最有价值的教育资讯,每日按主题为您推送,节约您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