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浙大管院虞益栋:火热O2O有多少泡沫应被戳破?

O2O模式的价值逻辑


  O2O模式的价值逻辑,相比于传统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就是“提升用户体验”和“解放生产力”。


  比如一些O2O的C2C平台,通过提升交易效率和去中介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典型的像美甲、保姆、家教等领域,原本用户通过线下做美甲、找保姆、找家教,选择面窄信息不透明;O2O平台不但让选择变得充分,而且服务者的信息、过往记录和用户评价,全数客观呈现,这么一来用户可以一键完成交易,交易效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原来在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有一层中介,就像美甲店、家政中介、家教机构。这层中介被打掉后,大量的中间成本就被释放出来了,直接带来的就是服务供给方获得了更多收入,服务本身也变得更便宜。


  典型的如家教行业,中间成本占到了学费总额的70%之多,去中介化的结果是,学费下降的同时老师收入翻倍。深入理解所谓的中介成本,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般而言的房租、水电、营销等成本。更重要的是组织化成本,也就是一个公司要保证员工的产出,需要一套组织体系,设置相应管理层级。而一个人一旦成了自己的老板,其自我管理成本几乎为零。


  因为去中介化为服务供给方带来了显著的红利,因此,O2O平台也就有充分的议价能力来推动服务供给方大幅提高服务品质,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服务层的支持和提升,实现极致的用户体验就随之而来。


  拿“老师来了”家教O2O平台来说,我们正是认知到传统教育机构在匹配效率、交易效能、中间成本、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先天瓶颈,因此启动了这个领域的探索。我们坚信家教O2O的模式,会是教育行业更高维度的进化,不但会推翻学生找老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而且能够让出色的老师积累声誉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模式红利将推动教学服务体验向着对学生有利的方向大幅跨越。


  泡沫弥漫时,我们更应冷静


  现在的部分O2O平台,走的是以高价补贴获取用户,有了用户再忽悠下轮融资的路线,“提升用户体验”和“解放生产力”似乎不再来自于先进模式本身,而来自于巨额资本的支撑。


  比如家教O2O赛道,不少平台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补贴无效订单数量”和“高价购买老师生产力”。而一宗宗大额融资的披露更是把烟花燃放得绚烂无比,甚至有平台,App都未上线,已完成几千万美元融资。


  很多人说有太大泡沫,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身处业内,我们并没有太多迷惑,但却有更多忧心忡忡。教育行业大佬们纷纷组建的创业团队固然值这身价,但融到的钱如果只是为了继续忽悠下一轮,那么这肯定不能只是简单地称之为泡沫了。除了不绝于耳的变革、颠覆口号,又能多大程度上解放老师生产力和提升用户体验呢?又真正为教育行业带来多少价值?


  前段时间有文章曝出某家教O2O平台虚假刷单,此类情况又岂止一家。平台为了冲更高单量,老师也为了更优搜索排名,双方自然心照不宣地一起虚造学生账号、一单多次重复成交、放大交易客单。在补贴政策的刺激下,虚假刷单更是难以控制。


  当然,有人会说平台通过补贴引导老师把线下已有的学生带到线上成交,是有效的拉新方式。其实是忽略了在家教这种低频重决策的场景下,平台如果没有切入老师和学生间的教学过程,学生和家长对平台几乎没有感知,更别说对平台的印象能持续到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成单,也就是说以这种方式上来的用户是无法留存的,更别说转化复购了。更悲观的情况是,某些平台所刷订单中,家长学生压根连平台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一次交流会后,有两位上海的老师跟我坦言,某些平台给补贴让刷单,这钱不赚白不赚,不但刷现有学生,而且刷已经结课的学生,包括把三姑六姨也刷上去,就当平台是凯子。我笑而无言,那些平台不会是凯子,一个刷单一个求刷单,你情我愿,一起愉快地吹泡泡。甚至有平台整班整班地拉大学生互相刷单。


  “老师来了”并不缺钱,一度也推过刷单,但是很快踩了刹车。原因是我们认知到,在家教这样的低频重决策市场,把线下学生搬线上,只有基于平台构建了有效的用户留存机制和转化能力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情愿潜心在获取真实用户和提升用户教学服务体验进而留存转化用户上下功夫。


  颠覆,绝非以资本购买虚假繁荣的戏码


  其实,看看半数以上的教育O2O平台,到底为学生带来了什么体验提升?为老师带来了多少新学生?新单量占比能到百分之十吗?这样的供需严重失衡,老师还能信任平台多久?


  有位老师在“老师来了”平台入驻一个月就招了四个学生。此前,这位老师已在某平台入驻半年,排名靠前,但是从来没有招到过一个学生,最后愤而联系客服要求删除资料、注销账号。随着时间推移,用脚投票的老师恐怕会越来越多。


  当然,也有平台自己雇佣老师走品牌模式,打出了万元底薪的招聘条件。而线下机构的老师底薪普遍在三千左右。此招一出,自然能够搜罗到业内不错的老师,但是,这种方式本质上只是把线下机构换一层互联网+的皮搬到了线上。试问,如果新东方、学大等传统机构把场地去掉也这么来玩,此类平台有什么优势,能挡得住吗?


  更进一步来分析,不同于欧美国家的服务业已经非常成熟,中国的服务从业者水平和输出标准是非常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远不能达到用户所需求的水准。尤其在复杂服务的O2O模式中,B2C的方式能够制定统一标准、提升品质,但是如同计划经济,其创新能力和突破空间是有限的。而C2C模式,每一位供给方都是C端,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维度,服务体验的演进速度和效率将会更高。因此,O2O模式下的C2C才有其重要价值。


  不解放生产力,以几倍于传统行业的成本,把线下机构搬到了线上,鼓吹颠覆了传统机构。有一天潮水退去,裸泳的人拿什么来遮羞?


  以资金驱动O2O,关键看模式是否创造用户价值


  O2O模式是典型的双边市场或多边市场,一定会遇到供需双方谁先上来、供需双方的均衡满足、培养用户习惯以尽早形成平台生态等问题。这个时候,烧钱补贴会起到缓解短期的供需不均衡、加速用户习惯养成等关键作用。同时,烧钱补贴也是快速树立行业地位,构建护城河的有效方式。这些已在过去的O2O赛道中被充分验证过。


  不过被验证并不意味着没有坑,反而更容易出现阴沟里翻船事故。在高频交易市场下最大的坑是刺激了一帮非目标客群的伪用户,典型如滴滴、快的合并后需求量下降了六成,补贴而来的大量成单也会随着补贴停止而去。在低频交易市场下,要用补贴获取流量,除了要以有效手段排除伪用户,前提一定是平台构筑了用户的留存价值和转化机制。否则,花再多的钱也只能买来匆匆闪过的用户,陷入融资-刷单-再融资-再刷单的庞氏怪圈。当年团购大战中拉手、窝窝团踩过的坑,恐怕会一再有人来踩。


  O2O平台的早期起量,应该基于模式红利本身而非烧钱补贴,这样在此过程中也能促进平台规则和生态策略的不断打磨优化。老师来了在初期就搭建了颇具战斗力的推广团队,加上模式本身具有明显优势,很快就获得了可观的需求方用户,再通过调控供给方数量和质量,确保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两端的C都被满足,平台自然也就进入了生态演进的正向通道。


  对于O2O模式下的生产力解放,我们认为是来源于利用去中介化红利,重构服务价值链,使直接供给方占据更广的价值分配,从而多方都获得动力来解放生产力。如果只是把传统模式套一层皮搬到线上,意义并不会很大。服务业难以套上自营标准化思路,因为服务标准化的复制,其边际成本并非显著递减。


  过去几年,互联网加速下沉到各传统行业,O2O模式下的各个细分赛道中不断上演着竞争大战,资本在其中发挥着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模式不符合商业规律,不创造用户价值,那么越大的资金、人才、战术策略上的优势,也只能挖出越大的坑。


(来源:搜狐)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