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袁振国:互联网对教育的颠覆性挑战


袁振国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摘要
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也对教育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它将重新定义课堂、课程,教师、教学,班级、学校这样一些教育的基本概念,将引发教育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网民数字已经达到6.6亿,如果减去占人口6.5%的1~5岁儿童和占人口2%的80岁以上老人,中国适龄人口的上网人数已经超过了60%,15~40岁高峰上网人数则更达到了90%。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它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也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以前许多教育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做到了;以前许多教育想改变而改变不了的事情,现在可以改变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对教育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它将重新定义课堂、课程,教师、教学,班级、学校这样一些教育的基本概念,将引发教育革命性的变化。对此,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挑战教育功能


教育育的功能是什么?按照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经典解释,教育的功能是系统地传授人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不同的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各有不同,在这上面做了一些加法或减法,但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大体相同的,事实上教育实践中传授知识也都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但是有了互联网以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以前的知识在书本里,在课堂上,在图书馆,要想获得知识就要上学——读书。可是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的海洋,所有的课本、教材、图书馆都淹没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机器学习、穿戴计算纷纷取得突破,使得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丰富多样。互联网突破了学习的时间限制,一天24小时,互联网随时向你开放;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你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寝室、宾馆、飞机、海滩获得你想要获得的任何信息;互联网突破了人数的限制,以前再大的课堂容纳的人数都是有限的,现在上万人、几十万人,在理论上可以无数人在同一时间进行同一内容的在线学习;互联网突破了内容的限制,可以通过软件、微型课程等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易学,可以把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知识汇聚到一起,使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你在百度搜索里输入“教育”这个词,马上就会跳出当前与教育有关的热词:教育部、教育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教育学、教育培训、教育考试中心等;你输入“学习”这个词,马上就会跳出当前与学习有关的热词:学习机、学习英语、学习宝、学习之神、学习炒股、学习计划、学习软件、学习日语、学习方法等。总之,固定的人、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内容的传统学习模式已将让位给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泛在学习模式。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比在课堂上、学校里学习知识更方便、更随意、更及时,甚至更有效。

为此,有人提出了学校消亡论。

学校会消亡吗?如果学校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但是,教育回归教育应有功能的机遇也正在这里。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所学全部是什么呢?——知识;剩下的是什么呢?——能力、素质。由于我们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知识、练习知识、考查知识,结果忽视了、挤掉了只有教育才能承担的功能:发展人,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几年前在加拿大出现了“翻转课堂”的尝试,结果不胫而走,反映了人们对互联网挑战的积极回应。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功能转移到课外去、家庭去,把在课外内化知识,交流、讨论、自我展示的功能拉回到课堂来。这样的创新相信会层出不穷地涌现。传授知识的功能交给互联网,教育做只有教育才能做的事情:人和人的交流,情感和情感的沟通,生命和生命的对话,——让学校成为点燃人的生命火焰、追求希望和理想的地方。

挑战师生关系

教育学的书上大抵会这么说:教师是知识较多者,学生是知识较少者(惭愧,笔者所编的教育学也是这么说的),教师是真理的拥有者,学生是学习知识的追随者,教师的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职责是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可是,互联网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在互联网面前,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互联网之前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互联网以后的文盲是不能运用网络的人。在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能不能善于运用互联网成为知识多少的新标准。在互联网深入普及的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优势——年龄的优势、知识的优势、经验的优势大大削减了,甚至转化为了逆势,传统的师生关系自然难以维系了。

互联网明确地提出了转变教师角色、重建师生关系的要求。

从教导者转变为学习伙伴。中国有句俗话,叫“好为人师”,意思是像教师一样喜欢教导人。可见喜欢教导人是教师的一大特点。作为真理的拥有者和知之较多者,教导学生自然是教师的天责。可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教师的这种优势已然失去,教师和学生更多地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是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的伙伴。教师的经验、阅历和社会成熟性是学生的向导,学生的敏锐、无羁和创新精神是教师学习的动力。教学相长不再是号召或要求,而是自然的选择和必然的趋势。

从传播者转变为对话人。传播是你讲我听,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具有单向性、权威性和强迫性,学生则是接受者,具有服从性和向师性。而对话是平等交流,自由讨论,互相借鉴,是质疑和回应,猜想和反驳,是互惠互利,互相促进。——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多少变得不重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才更重要。教师和学生不是知识多少的差异,而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差异。一多一少是传播,一同一异是对话。对话的过程既是交流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在平等、热烈的讨论交流过程中,相互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

从监管者转变为激励者。“教”的篆体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成人手里拿着小木棒和孩子在一起。《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子惰。中国传统里赋予了教师监管者、执法者的权利和职责。在文明社会的早期,孩子能否尽快学到成人趋利避害的本领生命攸关,来不得半点的仁慈和犹豫,必须有强迫的手段帮助孩子尽快成长。后来,掌握成人的规则和社会的礼数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对一个人的成功立业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一个封闭的、强迫的社会里,教育具有强迫性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师具有监管者的功能也是伴随相生的。虽然到了开放、民主的社会里传统意义上的“严厉”已经没有必要和不合时宜,但由于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性,其监管者的身份依然若隐若现。而在互联网的环境里,教师的监管者省份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无法维系,它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学习伙伴,成为学习的激励着、赞赏者,成为学习群体中最活跃的一份子。

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传统教育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课堂上的表演者,学生是观众、听众。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里,教师的角色则需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教师不是自己表演,而是帮助、协助、欣赏学生表演;学生应该从观众、听众席上走向教学舞台的中心,成为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强自信,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

挑战课程体系


各国政府普遍有一种良好愿望,而且对实现这一愿望充满了自信,那就是为下一代选择最好的教育内容,以便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因此,集中了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制定课程标准,编制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甚至还组织编写练习薄。在知识增长缓慢、互联网尚未出现之前的时候,有没有人们期望的“最好”的内容呢?不敢说,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世界很多国家都具有这一愿望,都致力于编写最好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但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没有一个国家的教材是相同的。这至少说明即使有最好的内容,也还没有得到哪怕是两个国家的共同认可。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情形迥异了,首先是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有研究报告称,现在互联网每年产生的信息量相当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量的总和;其次,新知识不断增加,各个学科继续向分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又不断交叉、重叠、综合,新的学科和知识不断涌现,现在海洋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计算机科学、大脑科学成了科学发展的新领头羊;异军突起的大数据科学则不仅是一门新兴学科,而且为人们提供了空前广阔的信息来源;第三,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大学生一年级学习的知识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有四分之一已经被不同程度更新了;第四,知识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日益加快。请看下面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表,从科学发明到技术转化的时间越来越短: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转化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以互联网本身为例,互联网诞生还不到30年,进入民用也就20多年,可对人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超出了所有最大胆的想象。

而一本新教材的问世,从编写、出版到使用,少则四五年,长则十来年,结果必然是刚刚投入使用的教材就已经过时了。所以集中编写教材的观点和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的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建设路径呢?

——师生共建课程。师生共建课程目标,共建课程资源,共建评价标准,共建创新知识,转变课程以学科为依据的模式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预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来社会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人口年龄老化,一是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从分化的学科知识传授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师生共建课程才能真正实现。

挑战教育制度


今天的所谓现代教育制度,是工业化之后的产物,是顺应实用和效率两大基本价值取向的制度体系,由课程和教材、教师和教学、专业和学科、考试和测量、学分和文凭、升级和留级、类型和等级等基本要素组成,是一个闭环系统。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概念带来了教育的新理念,对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冲击,构造了正规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新体系,提出了继续教育、课程超市、学分银行等新主张,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文凭为纽带,从小学到大学的层次等级依然是教育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模式。而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随着泛在教育的广泛实践,传统教育制度必然不能容纳新的教育形式并成为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阻力。2012年慕课(MOOC)登上历史舞台时,曾经被称为教育界的“雪崩来了”,被认为是教育新纪元的开始。美国《华盛顿邮报》有文章甚至预言,慕课将把全世界的高等学校进行重新分类,一类是主导慕课的大学,而且甚至认为这类高校全世界只需要300所左右,另一类上万所大学则将沦为主导大学的面授点、辅导站。但时间不长,慕课的命运已经受到怀疑。去年,笔者在美国会晤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谈及它们的世界三大慕课之一Coursera的前景时,她似乎并不乐观。她说,慕课因为是免费的,所以注册的人很多,但坚持完成学习的却不到3%,其原因她认为主要是动力不足,没有被社会和企业认可的机制。这种情况与在我们国内的情况很相似,“叫好不叫座”,我们还没有建成适应慕课的教育制度。但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教育形式一定会不断推陈出新,与现行教育制度的矛盾也一定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尖锐。现在互联网在教育上运用比较成功的大都在培训领域、校外补习领域,并没有体现互联网的主导功能和真正价值。现在互联网在教育上的技术运用明显遇到了制度的瓶颈。不说招生制度、文凭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与社会其他领域的衔接制度,等等,单说互联网设备由谁来付费这个“坎”,就把很多先进的技术阻挡在了学校之外,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教育在培训、校外补习领域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随着互联网教育个性化服务、定制化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必然要求更灵活、更多样、更可选择的教育制度。

互联网对实体世界的影响存在多种方式,手机与座机的关系是替代,电商与店商的关系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相信是超越,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教育对封闭的、标准的、统一的教育的超越。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互联网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教育,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自己。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微信号:ce30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