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家教o2o模式受质疑,转型能否成救命草?

移动互联网的“上位”催热了在线教育,家教o2o市场快速崛起,资本纷纷涌入该领域的同时,创业者们的竞相角逐的场面不可谓不火爆。但是,这场竞争注定是残酷又艰辛的路。


  从行业来说,家教O2O平台几乎是腹背受敌,既难在高度同质化的平台模式中脱颖而出,又难抢传统培训机构的业务蛋糕。从自身发展来说,除了烧钱“供养”之外,家教O2O似乎难以找到一个更具前景的运营模式。业界亦有人士推断O2O平台“再不转型就晚了”,那么继续深耕现有模式还是开始转型?在笔者看来,无论哪种选择都不会是一条平坦顺心的成长之路。


  深耕现有模式:缺陷决定此路不通


  如果说“互联网+”给了家教行业更高效、更快捷的“交易平台”,那么投资者们给予的高额融资便是将这个平台推向死亡的罪魁祸首。以为用钱圈老师、圈用户即可以拉动平台高效运转,却忽略了整体服务体系的运营。这种“轻资产、轻运营”的思维在教育领域走不通,而且会越走越不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没有了解到用户的核心诉求。家教O2O平台主要的目标受众是一对一辅导的用户,在K12教辅市场中,一对一是最高端的细分服务,这部分用户的第一需求是辅导效果,而非价格。轻资产、轻运营的思路是平台只做交易,整个教辅过程都由老师把控,这显然是与用户需求相悖离。


  其次,让老师扮演多种角色。做教育最核心的是老师,而优秀教师更是稀缺资源,平台让擅长做教学的人做了很多不擅长的事——如招生、客服,等等,带给老师的困惑会很多:一是精力不放在教学提高上自己的未来会增值吗?二是独立运营并不擅长,未来会有稳定的收入吗?


  最后,平台做大的目标反而让自己做空,因为不具核心竞争力。靠融来的资烧钱补贴拉动老师用户加入,再由老师带入已有的学生用户,这是目前O2O平台的思路,理想状态是迅速把市场做大,培养用户习惯。因此,业绩是他们追求的命题。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其实每一个平台都差不多,烧钱拼速度,谁把全国的网都拉开了,谁才能有明天,其它的平台就会淘汰掉。创业者拉着风投们走一条不归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有幸的几个,但现实却可能给他们一记闷棍——一对一教辅最火热的暑期档结束了,谁还能有力挨过即将到来的业绩严冬?老师用户的大规模流失几乎已成必然。


  平台要想活下去,就要开始“重运营”,具有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不能只顾扩张而让服务失控或根本不控。


  转型未来发展:与线下争蛋糕不易


  一些O2O平台开始尝试转型了,当他们发现固执地“轻资产轻运营”只会让自己输掉更多的时候。轻轻家教提出了TT2F(Tutor&TutoringAssisanttoFamily,家庭教师与经纪人连接学生家长)教育服务理念,其实就是转型做运营服务体系内容。平台中设立经纪人角色,与家长会建立联系,对接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会参与到线下第一次上课的陪同过程中等。同时,轻轻家教也开始整合闲置的场地资源做为辅导场所,这一切都说明了部分平台已经开始转型,而且转型的方向正在接近于传统线下机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平台未来成功在即了。平台自身运营角度讲,原有的价格优势空间就很难维持了,因为运营成本里增加了场地费、教学服务团队,成本巨大自然会导致利润降低,无成本优势,家教O2O又能拿什么颠覆传统呢?而从外部竞争的角度讲,同样险境重重,一是行业门槛低,全国大中小型机构竞争饱和,容易拉低利润;二是资源不占优势,名师资源作为线下培训最核心的优势很难被抢走;三是招生渠道不现成,需要重新开拓重新累积;四是产业结构的设计还不成熟,既然是家教O2O平台,自然不能照搬传统线下的产业结构设计。以上这些因素都让这种转型异常艰难。


  而另一个家教o2o疯狂老师则在进行着另一种意义上的转型。最近,疯狂老师正试图改变评价体系,来避免其备受质疑的刷好评、伪名师的诟病。其主要方式就是设定特级教师小组,为老师写推荐语,家长在家长端可以看到每位老师有多少特级教师的推荐。而这种方式一出现,便受到业内广泛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特级教师作背书并不能真正解决家教o2o的缺陷。课外辅导,最关键的是帮学生匹配到最适合的老师,而不是特级教师眼中所谓的“好教师”,以评审小组的意见来评价老师,维度太单一,其更像是自娱自乐的噱头,根本没有摸准家长学生的真正需要。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家教o2o还一直笼罩在传统教育机构的阴影下,无所适从。想模仿跟进,没有教育沉淀;想就此大喝颠覆,又自身问题重重,因此,家教o2o平台的现状前景堪忧,更无资本与传统机构相媲美?换句话说,家教o2o想抢传统教育的一杯羹非常困难,传统教育机构有着无可撼动的根基和实力,为何分食给家教o2o平台呢?


  从2014年到2015年,家教o2o在两年间从看似兴旺走向真正衰败,还未来得及与传统教育机构真正过过招,就已经因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短板而饱受诟病,哪怕目前终于认清了自己的缺陷,寄希望于转型为救命稻草,也只能是美好的希望,不现实也不实际。


(来源:大洋网)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有学云测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