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被过度烹饪的MOOCs

MOOC在国外的前世今生


MOOC到底是什么


既然不是专业人事,那咱们就把定义说的通俗点,MOOC这个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小白的我一度将他跟网易公开课混成一谈。后来了解的结果就是,公开课那是上课顺便录像,MOOC这是专为互联网定制。


通过MOOC学习并不是干巴巴的看那个老师瞪着你的视频、也不是像个局外人一样观赏老师的现场实录,他就是把完整的把学校搬到网上来——注意我说的是学校,不是教室或教师!



上图是笔者从Coursera(简称C站)上面给大家搬来的一个课程截图,这个上面有课程大纲,大纲先于课程产生,跟你读书每个学期前的选课一样——一开始你就知道哪个老师教、那间教室上、课程内容是啥、最后考试形式……学生提前根据大纲和宣传片来选择课程,并且要完全按照上面的进度进行学习、参与讨论和完成作业,整个学习过程中一起学习的同学就会变成一个虚拟集体,最后老师会根据你上课和作业情况给你学分和证书——好吧,这是MOOC。


MOOC缘何在美兴起


那么他又是怎么从美国兴起?兴起的土壤是什么呢?读过介绍美国教育介绍的朋友大致会知道,美国教育是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的,学生想要了解一个未知领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呢?A、请教他人;B、查阅资料;C、闭门苦思;D、找个大学针对该领域去进修。无疑这里面D选项是完整了解知识最好的途径,因为你可以在那里遇到一位博通经籍的导师,他可以给你提供多年查阅资料后的经验心得;你还会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不仅有请教而且还是集思广益。


当然这背后的困难就是1、一个顶尖大学的该学科录取你;2、你能有充分的时间去学校学习。基本上这在过去无异于白日做梦,拿咱们国家做比方,清华、北大那是说上就上的吗?你能考学只学一个学科的24课时吗?你远在海南能轻易来北京读两周课程再回去吗?但是互联网和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帮了大忙,当这一切都是用互联网来解决岂不是容易很多,在这个思路下MOOC开始被量身定做。——你可以全球选择大学课程,并且入学不考试;你可以随时听课,全球范围内跟“同学”交流;你可以足不出户,甚至完全利用课余碎片时间。


另外,MOOCs在美国还有一种现实意义,那就是美国读大学很贵,根据学校地理位置、性质、专业设置等因素,学费从几千美金到三四万美金不等,再加上一年1万左右的生活费,一个学生一年费用在3-5万美金是非常常见的。回想一下当年乔布斯不是也因为学费贵而退学的吗?所以MOOCs出现其实还在一方面解决学费昂贵现象。


中国到底哪些人在用?为啥用?


反观中国,我们的学生基本上从小就被打造成“高分低能”,十一回家表妹就苦着脸告诉我“7天假期,7斤作业”!不要怪中国孩子在学习上面功利,那是由于考试已经占用了她们大量思考的时间,从小形成的学习文化的差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MOOC在中国只是一个长尾需求,我们教育环境下能有多少具备探索研究精神的孩子,这在短期不可能成为主流。那么中国到底都是什么人在用呢?此前我们对果壳网采访中曾经得到过一个数据“50%为大学在校生、40%为职场人群;还有10%左右是中学生”


在校大学生


这部分是MOOC主力,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最有时间、最渴求知识的人群,他们在大学里“吃不饱”!


另外还有一种,笔者用自己经历来说话,那就是上课的时候没有好好上,后来考学发现要用了,赶紧打开教材一看整个书上的批注傻眼了“此处有填空、此处有选择、此处不出大题……”小伙伴们知道吗?当时想死的心都有!怎么办,那个时候并没有MOOC,只能窜着教室蹭学弟学妹的课、网上到处找相关视频以及自己啃——也就是基于升学、求职等“要用”需求下,美国孩子那种主动学习的劲头被激发了,所以需求和解决之道自然也就统一了!


职场人群


中国职场人群使用MOOC我认为也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兴趣,一类是需要。 第二类需要者,中国职业培训其实是很大程度上是空白的,并且由于过去几年就业压力大,很多人就业本身就跨装爷,所学非所用。到了岗位,为了适应工作,就必须要补习相关知识。


部分中学生


在果壳网的MOOC学院中有10%左右的用户是中学生。 有没有注意到SAT辅导量近年来的飞速增长,有没有注意到留学已经日趋低龄化,曾经有个1对1机构告诉我“之所以出现非常高的单价辅导是因为有家长要求:老师要用英语给他家孩子讲数学”。现在有不少孩子在中学阶段就订立了要去国外读本科的目标,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些孩子使用MOOC学习国外大学基础课程的行动了。


中国能出现大规模平台吗?


探讨这个问题钱我觉得需要先想一想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定制MOOC,我的观点是:


我们的MOOC短期是服务小众的。看上面分析的中国现有MOOC用户不难发现,他们整体是小众——小众的优秀人才或者当有需求的时候。试想无论是绝顶聪明的还是努力上进的,这些人群或许以现在\未来的社会精英为主,那么我们面向的是精英化长尾市场。


我们的MOOC是难以用学分盈利的。中国大学不难考,学费也不贵,有数据显示中国学生缴纳学费实际上只覆盖20%的教学成本。正是因为不难考,所以远程教育学历在国内含金量是较低的;因为学费低,那么基于此计算的单位学分收入其实完成平台的成本覆盖都不现实。


我们的MOOC是难以撼动高等教育的。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给出的学分互认是高校间的互认,所描绘的蓝图是完成“学生交换”。学生在清华学了一门课程可以获得其所在学校的承认,也就是或许你觉得自己学校的《大学物理》老师讲的不好,在完成一定流程后,你可以通过网络来学清华大学的,最后清华大学老师认定你成绩合格,你学校给你这门课程学分。


在美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机制下,英雄不问出处是可行的,学了斯坦福、哈佛的课程,只要掌握度跟他们的学生一样,可以获得一样的offer和认可。但是在中国这点很难,尤其对于没有职场经验的人,你很难用“清华、北大、人大课都学了,证没拿到”来说服人力给你机会,因为简历或许在盲选阶段就消失了。


我们的MOOC或将在企业应用层面显力。有人曾经说过,创新最容易在原本薄弱的地方显现威力,那么试想中国现在教育既薄弱又有需求,而且约束比较少的地方在哪里呢?答案是企业层面,其实包括雅虎在内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企业内部员工训练中,结合mooc学员主动、积极的特点和所学习内容可以在网上形成完整的记录,企业完全有机会将完成一些课程作为获得公司面试的条件,并且设计出融入企业文化、产品等议题的课程进行品牌宣传。


虽然目前有不少机构在走各种尝试,但我们看到多数也是试探性的——果壳、网易都是与Coursera合作,投入不过寥寥几人;多家高校加入edX平台,这些国内顶级高校或许是品牌需要;清华用了30人团队打造“学堂在线”投入不低……


MOOC是个好东西,中国MOOC也会有不错的明天,但是他还需要在“黎明前的黑暗”离摸索一段时间。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使用它,对你成长有利;如果你是一个企业,思考他,在你空闲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高校,参与他,那是未来趋势,如果你是一个创业人,远离他,那不是你的菜!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KAKA)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