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专家视角】商学院为什么不教管理

商学院为什么不教管理?我概括为无能、无为、无知三个原因。


无能


在中国,首先是因为无能——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不懂管理。这听起来讽刺,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实情。商学院在中国是新生事物,经济学者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了商学院的主宰。而来自西方的经济学,传统上是把组织看做一个黑匣子,不关心也不懂得其中的管理问题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创设几十年来,只有一个研究组织的经济学家获奖,就是赫伯特?西蒙,可以作为经济学者不关心管理的旁证。而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的陆正飞,在评价当时的院长张维迎引发的多起风波时,说北大和其他高校的管理学院,管理问题往往是各个院系中最多的,管理水平也总是落后的,可以作为经济学者不懂得管理的旁证。


无为


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为,可能是因为重学术、轻实用。美国的商学院,一直存在“经验知识”与“学术知识”这两条路线的斗争。早期的商学院,被认为学术性不强,于是美国商学院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大力发展学术知识。现在的商学院,又被认为矫枉过正,脱离实际太远。


然而,在终极问题上的不为,则更多是重市场、重实用造成的。


在2010年哈佛商学院第三届年度领导力论坛上,我和哈佛商学院的拉凯什?库拉纳教授以及即将就任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院长的莎莉?布劳恩特教授同组交流,讨论在商学院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问题。


布劳恩特说,关于商学院该怎么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还没有过很好的研究;而她很怀疑是否能改变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我对她的说法的解读:教价值观不够实用)。


库拉纳则说,很难在商学院传授价值观,因为学生会说我们是顾客,我们交钱上商学院不是来学这个的。回到开头那个经理人的例子,为什么商学院不教她自我管理?因为学生很可能说,我们交钱上商学院不是为了学管理自己,而是为了学怎么管理别人的。


无知


在无能与无为之上,还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功能的无知。


组织领域的学术大师詹姆斯?马奇说,教育的本质有三个要素:一,对学习的信念。这是对知识的美感与优雅、受过训练的智力和学术胜任力的信仰。二,对成人的追求。教育的追求就是让儿童脱离幼稚,成为成人。三,乐观主义精神。教育与其说是为了成功的结果,不如说是展现人性意志的人生历程。


因此,马奇说:大学只是偶尔是个市场,它更像是寺庙。高等教育是愿景而非算计,是献身而非选择。学生不是顾客,而是侍僧。教书不是工作,而是圣礼。研究不是投资,而是见证。请允许我接着马奇的话加一句:归根到底,工商管理硕士要培养的是硕士,而非硕鼠。


来源:刘澜每日一讲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