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不是知识,而是大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为了给学生创造发展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好环境,中国的学校教育需要实现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发展”,一个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发展论坛”2015年10月19日在西安欧亚学院举行。这里摘编了欧亚学院和新浪陕西教育频道对此次论坛的报道。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中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19日,由陕西高等教育学会和欧亚学院共同主办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发展论坛在欧亚学院举行。


在本次论坛上,主讲嘉宾分别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内涵与本质、课程开发、学习环境、学生发展等不同视角深入讨论,加深了同行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和看法。


美国教育专家、杜肯大学教授、欧亚学院顾问William Borne:欧亚正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今年是我来中国的第20个年头,和欧亚学院的缘分已经有10年之久,我2005年见到的欧亚学院,和今天的完全不同,我们一起推动了学校从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单位,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单位。


印地安纳大学乔治库教授认为学习性的投入,比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说明他的能力。这也开启了我们在欧亚随后的教育教学项目研究和卓越教学中心的组建。


投入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有高投入性的表现,他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动作?你期待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他应该在课堂上有什么样的表现?他有动力,愿意主动的学习,接受学习的责任又是什么表现?另外一点是,老师能够创建什么样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我们老师可以运用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帮助学生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建立起一个卓越教学中心,支持教学的改进。我们需要给教师培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比如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进行教学。教学中需要强调的不是学生怎么样通过考试,而是学生如何获得更大的学习效果。


一方面,学生完成课程之后,他们有足够的职业能力进入社会,而不只是临时抱佛脚通过了考试。我们也需要培训老师,采用不同的评估战略,不仅要用笔进行考试,还要让学生有创造性的进行考试,展示他们学到的内容,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选择题或者判断题。


另一方面,我们给新员工进行培训,当你聘请新员工的时候,向他们介绍欧亚学院采取的新教学方法,给所有老师提供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答案,这个中心会提供这样的帮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欧亚学院客座教授姜大源:从哲学视角解读课程开发


教学模式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课程建设才是重中之重。重要的是“知识仓库的迁移和内化”,是探索应用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目标。


从一个存储知识走向应用知识的体系,这是“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解构,在学科体系中进行重构。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最大经验和策略。我们只有对形式上的东西进行系统化的设计,通过逐渐比较、迁移和内化,才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国际生产力协会(ISPE)副理事长查建中教授:用昨天的方法从事今天的教学,是对孩子们明天的剥夺


高校教育需要做好三个战略,首先是国际化,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培养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其次就是“做中学”,第三个就是产学合作。每个战略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共同构成培养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会议,确定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划,这是新的战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这是国家把培养高级职业人才纳入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目的。怎么才能满足关键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学生职业生涯需求,产业求才、以及国家人力资源战略,不约而同都指向职场需求。所以我就提出了必须发展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


我们认为科技与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四个特点:


1、全球化趋势与多元文化世界,即普适性与特色;


2、现实世界职业生涯需求,多元文化能力构建、开放创新、开放学习;


3、数字技术崛起,产生我们每个人、每个学生、每个老师对多媒体能力的巨大需求;


4、学习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工作中学习,有人指导学习,以及学校正规学习,分别占70%:20%:10%。


学校不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模式、机制,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实际上大量的知识在“做中学”完成。


中国30年成功改革的关键就是解决生产力,农业把土地还给农民,让他们有种地的积极性;工业把市场还给企业家,让他们有办厂的积极性;教育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办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陆根书教授:学习环境、学术参与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除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外,还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因素对学生的学术参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真正影响最大的还应该是课堂、教师营造的课堂情境。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兼国际导师Rashid Desai教授:澳大利亚本土教育的产业化与全球化


教育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必将为我们的学生培养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这一交流的过程正是教育全球化实现的步骤之一。


欧亚学院物流贸易学院院长赵军镜:想解决“以学生为中心”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从属产业发展同服务于人自身的发展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物流发展学院匹配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产学合作教育的空间环境,构建出四大产学研平台,搭建出开放、融合、创造的合作交往空间,并在应对改革发展的潮流中切实做到了提升分院领导力、制定分院战略规划、深入开展产学合作项目、构建产学合作体系及培养模式、调整分院组织结构,促进教师转型、按照评估评价体系规范发展等客观成果。


我们已经开始形成产学合作的体系,现在有四种合作的方式,定单式、定制式、项目孵化、企业服务,现在刚开始积累。从实践当中其实也带来很多的反思,最有感受的是由过去的学校以自己为导向,教师为中心,开始变得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院校研究所所长赵炬明教授:如何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的转变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上看,今年是巴尔和塔格发表著名文章《从教到学:本科教学新范式》20周年,这篇文章被认为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育改革研究中的里程碑式的文章。涉及到学校的使命和目的要变,判断一个学校成功不成功的指标要变,然后教和学的方式要变,教和学的理论要变,生产力的标准和资助的标准要变。


20年间“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整体的变革:


1、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发展使得我们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学习,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这种方式基础建立起来了;


2、信息革命是创造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技术条件建立了信息数字化;


3、从当年早期的少数人探索,现在变成了全世界的运动;


4、实践问题通过“做”找到了基本的路径和方法;


5、方法论的有效性。


现在有一种教学模式,叫做“老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即以书本知识传递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书作为信息载体决定了以前学校的结构,已经对整个大学的组织文化产生塑性,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发生改变。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如果一个学校做到这三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了。"新三中心"的本质是挑战大脑、挑战心智,让学生大脑和心智发展,不是知识,而是大脑。


学术研究先证明了“新三中心”的科学性,政府社会又进行了多轮推动,第三层面就到了学校投入发展。作为信念没人反对,作为实践任重道远,目前缺少制度化的安排,这就是现状。


“以学生为中心”是要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化,并逐步实现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条变革道路上不断冲破传统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的束缚。

(来源:MOOC微信公众号)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