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教育遇上互联网,学习方法创新很关键

互联网发展 给教育带来深刻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是新一轮引领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我们的教育应该跟着教育需求走”,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指出。


事实上,“专题探究式学习”正是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倡导的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刘长铭认为互联网发展为教育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变化一: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所。人们越来越习惯移动式学习、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学习、目标明确精准的学习等。


变化二:淡化了学习者和施教者之间的界限,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


变化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材导学,从而形成基于个人兴趣和主动需求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变化四:网络学习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分析、整合,这是对学生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


变化五:超文本阅读所体现的非线性学习方式和过程,更加符合人的思维特征,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变化六:丰富的、碎片化的信息以及快捷的检索方式有利于“专题探究式学习”,实现基于个人兴趣的“精准学习”,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快速成为“专家型人才”。


变化七:多维度以及多学科综合探究式学习,将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与动力,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变化八:虚拟的学习与交往社区、无边界的多维交互使参与者共同构建新的网络社会文化,人类的智慧会更便捷、更全面地实现共享。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形成了网络技术——碎片化学习——发现知识线索的学习路径,因而专题探索式学习顺应了“互联网+教育”的变革。


技术取代教师 仅是“遥远的传说”


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长铭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而是带有教师个人特质与精神价值的知识。从目前来看,技术还无法产生教育者的智慧,技术取代教师来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仅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根据十多年的互联网教学实践,刘长铭着重谈到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中,互联网不能做到的事情:


一、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验不能间接获得,必须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


二、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


三、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


四、互联网技术目前还不能替代教师给予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关怀,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交流。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郑勇)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