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教育学家都在探讨教育的本质,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其实都没有一个正确的,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定论。”虽然没有一个定论,但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俞敏洪有自己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加上知识结构完整的人,同时还要加上旺盛的求知欲、创新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完整、求知欲、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在俞敏洪看来,这些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从这个本质来看,俞敏洪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只在做一部分,即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但在人格、求知欲、创新和探索能力的教育方面,中国的教育做的还相当不够。
当被问及“中国的教育能否回归他所理解的本质”,即重视培养健全的人格、求知欲、创新和探索能力时,俞敏洪思考了一会儿。他说,中国教育要回归本质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俞敏洪分析,首先,国家建立教育体系的依据是国家希望培养怎样的国民。每个国家对国民的标准不一样,教育体系也不一样。而我们国家希望培养怎样的国民,这一点还不明确,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标准也是不明确的。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以及被重视,让俞敏洪感到非常欣喜。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诚信等,是国民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这正是在逐渐确立一个培养国民的标准。
其次,从一个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转向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需要非常长久的时间。因为这涉及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比如诚信体系。俞敏洪认为诚信体系的建立对教育体系有非常重大的作用:首先,诚信就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诚信体系的建立,能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变成可能。
当下的“一考定终身”在俞敏洪看来是合理的。因为目前诚信体系并不完善,只有高考是不太容易作弊的,而任何包括推荐、平时成绩、活动加分等,都属于比较容易作弊的范围。从这一点来看,教育部调整甚至取消大量高考加分项目的这一举措,可以使学生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的差距缩小。
但是,面对未来,俞敏洪认为,中国需要以全面的综合素质来考量一个孩子。
以综合素质考量孩子,才能培养出有素质的国民。但俞敏洪坦言,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坦率来说,中国没有素质教育。目前,中国所谓的素质教育非常狭隘,指的就是会音乐、会体育、会绘画,最终音乐、体育、绘画都变成了考试内容。这样的素质教育不叫素质教育。”俞敏洪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方面,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建设。
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涉及到的是身心健康的教育,保证学生不管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都能保持面对学习、面对未来的热情,以及敢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身心不健康,根本就不用再去谈素质教育。”俞敏洪说。而中国当下的教育离俞敏洪所认为的真正的素质教育有多远?
俞敏洪分析,一方面,想象力、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好奇心以及创新能力,灌输式教学方法给不了;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本质上只承认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这样导致成绩好的学生有心理压力,成绩差的学生也有心理压力,便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虽然在俞敏洪看来,中国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但是他从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看到了希望。
文理不分科,是俞敏洪比较认同的改革。他说,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分选测科目和必测科目。这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一些课程,这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他不希望由于这样的一个政策引导,所有的学校就把文理科变成一个不管学生的兴趣爱好,全面开课的状况。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样就跟教育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俞敏洪认可目前的高考制度改革,他认为其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转移。此外,教育部已经开始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放在了高考的评分中,让学生部分地从狭隘的分数中走出来,走向相对来说更加全面发展的方向。
“我能够看到教育部在这方面的努力,对我们做教育的人来说,是一种欣慰。”俞敏洪说。
(来源:网易教育频道 作者:靶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