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降低辍学率,慕课平台可借鉴这几大发展模式

“慕课”(MOOC)这个舶来物对于国内的多数人来说或许已不再陌生词。相对于其他网络视频课程,慕课有三个必要的基本元素:视频+练习+论坛讨论,并且它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学习者都有兴趣和热情,所以才会主动选择慕课。

  

慕课在国外兴起以来,它的优点自不必说,比如降低学习成本、让教师资源向社会大众倾斜、让更多人享受到高性价比的教育等等。处在襁褓中的慕课受到了媒体不遗余力的赞美,甚至是过度褒奖和追捧。

  

然而,在慕课发展几年之后,慕课模式却逐渐显现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反弹现象开始出现。超高的辍学率让我们对慕课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媒体的舆论话锋已悄然转变,学术界也开始对慕课对大学教育的作用和影响重新进行审视。

  

不过,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反复的过程,最终才能成为被社会、商业所认可的稳定模式。对于慕课这一新的在线教育模式,慕课平台的热情和野心始终未减,甚至在国内出现了学界、商界齐头并进的局面。

  

但不论何种性质的慕课平台,若想长期健康发展,不得不面对甚至必须考虑慕课模式现存的各种问题。然而,不管核心问题是什么,慕课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体现在用户身上的高辍学率。因此,如果站在平台角度来看,为了解决高辍学率问题,同时又能有较长远的生存模式,那么仍应从用户入手,提出几种既可以让平台受益,又能发挥用户积极性的方法。

  

当然,前提仍是平台必须是在保证慕课课程质量和教师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后续的机制设立。所以在这些基础上,希望提出几种可能的盈利或长远发展模式,可能不甚成熟,仅供参考。

  

一、慕课平台需理清楚三类用户及其价值

  

在提出解决方法之前,先对慕课平台上的用户构成进行分析。由于慕课的假设前提是:学习慕课的用户都是对课程有兴趣的人。因此,按照学习的兴趣和需要程度,将慕课用户整体上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重度用户。这类用户是非常有兴趣学习的人,学习主动性非常高,目的性很强,会打破各种限制保证学习时间。这部分用户占比较少,但却是慕课平台的重度用户,虽然人数少,但极有可能成为平台的合作方,给平台带来价值。(下面分析)

  

第二类是重点培养用户。这类用户比较有兴趣学习,对课程有一定需要,但学习主动性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有时不能保证学习时间。这部分用户相对来说占比较大,他们和平台的关系粘度一般,可强可弱,若即若离。这部分用户应该成为平台重点培养用户,想办法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他们长期黏住,甚至转化成重度用户。

  

第三类是易流失用户。这类用户的学习兴趣一般,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一时起兴才学习慕课,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非常不能保证学习时间。这部分用户相对来说占比也不少,他们和平台的关系最不稳定,非常轻易地就会流失掉。就像“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平台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唤醒“没有兴趣学习的人”,除非这些人有其他利益驱使。

  

二、从用户角度出发,看慕课平台三种可能的发展模式

  

除了慕课平台现有的简单收费模式,那么单单围绕着用户(即“学习者自身”,如上图所示)这个角度出发,慕课平台可以延伸出以下三种可能的发展模式:

  

1、发挥重度用户的价值,线下小玩知识共享经济,多方受益。

  

教师是慕课平台十分重视的资源,有了好教师好课程,就会吸引更多用户。线上课程的重心都在教师身上,教师要在论坛里答疑,要设置各种练习题和批阅。

  

但现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稍微转换一下思维,平台可以根据课程分期设立“同城线下交流答疑学习小组”,这些小组成员主要是平台的线上学习者,他们对慕课课程真正感兴趣,学习目的较强,主要抱着解决线上学习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前来参加,在线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最终将问题解决。

  

在这个环节中,平台就可以招募那些能够为交流小组解决课程问题的人前来参加,这些人自身拥有某门课程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又有合适时间。交流小组的成员需要缴纳少量费用(比参加专门的培训课费用少很多),成本相对较低,一方面主要用于平台提供场地和服务的费用,另一方面则要给“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一定的酬劳支付。

  

这些“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知识源)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从线下招募到的社会人士。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线上学习某门课程较好的人向平台“自荐”,申请成为“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我有知识也有时间,或者我学得好也理解的快,所以我可以利用知识帮助其他人,同时,我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动回报,和价值实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可看作是知识的共享经济。

  

而参与线下交流小组的用户中既包括平台的重度用户,也包括重点培养用户,他们都是有兴趣并有较强意愿参与线下讨论的人,并希望获得知识或希望问题被解决。对他们来说,加入交流是非常自愿的,也有意愿花费小部分费用支付有价值的学习所得,并且性价比较高。

  

对于平台来说,虽然从组织线下交流中获得的金钱并不多,但却在提供优质服务时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源、提高了用户学习质量、有了更大的用户粘性和口碑、发挥出知识源的价值,那么平台的价值一定会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发挥出了几方的作用,也满足了几方利益。但前提仍是,平台需要努力提供有价值和高质量的线上慕课课程,在此基础上才会抓住并吸引越来越多的真正希望去学习的用户,这些用户就是平台的潜在和长远用户,应将这部分用户的价值发挥出来。而经过学习课程后自然筛选出来的优质学习者最终也可以成为平台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知识的共享和收益。这既会促进这部分用户较高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来说,学的好就能创造价值。

  

2、设立奖励机制,激发重点培养用户的积极性,发展稳定用户群。

  

除了最大化开发真正感兴趣的学习者价值,另一方面就是激发第二类用户(重点培养用户)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所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课程粘性,努力将这类用户黏在平台上完成学习,成为重度用户。他们学习的兴趣较高,但有时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导致课程学习效果差或完不成课程,但他们学习的意愿还是较高的。所以,如果设置适当的奖励机制,可能会抵抗外界因素干扰,促使他们达成好的学习效果。

(1)设立课程奖学金

  

(2)设置任务奖励机制

  

3、课程适当收费,完成课程退还,加强易流失用户的重视心理

  

的确,书非借不能读也。免费的东西总会让人接受起来容易,抛弃起来也毫不眨眼。目前,慕课课程收费模式也是一些慕课平台考虑的问题,然而,对于倡导免费的慕课来说,课程收费似乎会让用户难以接受和流失。而且目前是慕课平台积累用户的阶段,轻易尝试课程收费不太是明智之选。所以,很多平台才会采取其他办法,比如认证证书收费方式,适当获得收益。

  

但为了加强学习者对慕课的重视心理,平台还可以采取“先收取课程学习费用”(适当的),学习者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平台方将课程费用返还给用户,否则不返还或折价返还。当然,课程费用不易太高,也不宜过低,要不然也起不到引起重视的作用。

  

对于重度用户和重点培养用户来说,他们学习兴趣高,主动意愿强,所以他们完成课程的自身动力较强,若再有外力约束(先收费,学完再返还),那么他们可以接受,且会激发主动性。而对于学习兴趣较低,容易中断学习的易流失用户来说,“先收费,学完再返还”的目的是让他们慎重对待课程学习,选择学习后又轻易对待则会付出一点代价。

  

所以,这一模式主要是对易流失用户的约束和巩固。

  

当然,上述三种模式对于哪个类别的用户都是适合的,只不过每类的侧重点不一样。这三种模式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慕课平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也考虑到如何降低辍学率,扩大用户,并让优质用户的转化率提高。

  

三、从平台角度看,其他可能的盈利模式

  

学分互认。这个盈利模式的主要环节在于平台与高校的沟通,以及高校如何认可慕课的政策实施。

  

卖课程。这种方式有前提,就是当慕课平台前期通过免费模式积累用户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考虑适当收取用户负担得起的少量课程费用。

  

建网络大学。这有前提,不是所有慕课平台都可以实行,只有高校的慕课平台或政府官方的平台才有资历和可能去建立网络大学。

  

考试认证。这是目前一些慕课平台已经采用的一种盈利模式,可能未来会更加普遍。学习者在完成课程后,还希望有所证明,那么就需要通过考试获得认证证书,但需要缴纳费用。

  

当然,面对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上面提出的几种模式可能会对慕课平台有一定参考意义和价值。但是,慕课这种教育形式若想变成常态,仍有不可回避的挑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长期保证优质内容的输出和教师投入;如何协调学习质量、课程认证和社会认可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到教师长期投入和回报之间的平衡等等。

  

任重,而道远!

(来源:网易科技 作者:常宁)文章有删改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