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去或者出去(UP OR OUT)知识企业中的一切都与学习相关,所以生存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习和理解。懒于学习的人,实际是在选择落后,实际是在选择离开。——选自《共好资讯军规.三十条生存法则》
用友大学田俊国校长说,搞培训的,都是改变别人的人,自己首先要学会改变,我最好的课永远是下一次。
由此可见,要想做好培训,就必须学会不断学习,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只有?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风格,才能采取合理的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想知道自己属于哪种学习风格吗??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测试自己的学习风格哦~
对于田校长的话,小弟深表认同,每天讲的内容都一成不变,那何来改变他人?在互联网时代,迭代这个词频繁出现,就是要求不断改变。所以周一晚上在群里分享《BETTER-学习项目设计》课程内容后,很多以前听过课的朋友都和我说:张老师精进了不少啊。除了常规的看书学习外,有5个对象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资源,帮助迭代优化我们的产品。
其他职能部门的人都会羡慕培训部门的人,因为培训人的外部交流机会远远高于其他部门。如果一个培训人没有加入5个微信群,那说明活跃度还不够高(当然也不能说加入的群越多越好)。其实只要愿意学习,机会无处不在。
我自己也是一个向同行学习的受益者,国药大学成立之初,我们曾经到招银大学、腾讯学院、淘宝大学、联想学院、用友大学、泰康学院、麦当劳大学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大学学习,到现在国药大学还保持着每个季度到一所企业大学学习的习惯;同时不断参加各种论坛,向那些前辈学习。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4个问题:
问题1:行业有什么最新的实践和方法?
培训领域创新方法风起云涌,培训人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众多企业大学在实践中摸索出很多好的做法,有时候自己思考很久,可能和他人一交流就瞬间获得解决方案。所以要经常关注业内的新实践、新方法。
问题2:对方分享的是概念、知识,还是方法?
为什么当初我们选择要直接到对方企业里去学习,一是因为在论坛上各专家分享的时间太短,二是可能很多时候分享的只是概念。现在其实我们都不缺概念,二是缺乏的实践的方法论。所以在我给培训圈进行分享时也尽量追求分享具体方法论的做法,这样可能更便于对方学习。
问题3:对方方法论的成功是在什么背景下成功的?
须知,每种方法论的成功都是有其具体的背景和情境下,没有两家企业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对方方法论时也应该考虑到对方成功的背景。具体包括其公司体制、人员规模、商业模式、员工构成等多个维度。如果在这种思考中把对方个性化的特质去掉,剩下的可能就是可以复制的内容了。
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好讲师大赛,大量企业在开展。但是如果一家企业规模很小,在选拔和推广内训师时,就要考虑是否能够采纳这种大赛的模式。所以我们再借鉴他人方法时要考虑到适应情境,是否需要变通。
问题4:在我们企业哪些举措可以使用?
如果学习他人的经验只是到了感受层,到不了行动层面,那相当于白学习。所以当时我们参观了麦当劳大学后,大家根据ORID(前文已提到过)的方法带领团队共同探讨到底哪些举措能够应用到国药大学。后来形成了每个模块的具体行动举措。
这里也建议大家不管学了什么知识,只有形成具体的举措并践行,才叫学到了,要勇于尝试。我们看到各微信群里分享干货的专家很多,只有把里面的干货考虑到自己公司或课程中去才会真的发挥效能。目前很多传统的培训讲师,从单一传授式向引导式、体验式在转型。他们都是在不断向同行学习的典范。培训人是改变他人的人,首先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
我曾经写文章《培训经理,应该更多时间和业务部门在一起》,东方园林培训负责人赵东宾老师说:他对下属培训经理的要求是,需要大量时间在业务那,不留办公室。培训的目的是支撑业务的发展,同时培训人还要明白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任正非要求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就是因为业务一线人员每天都在经历炮火,他们那有最新鲜的资源供我们学习。这里需要经常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业务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VACA时代,业务不得不时刻做出变化,互联网+不断冲击各个行业和企业,所以很多企业都会推出相应的应对举措,以求生存和发展。
他们经常会有新产品、新举措、新模式推出,这些变化作为培训人应该随时了解,一是因为培训人本身就应该懂业务,二是在他们推出这些新变化时,也恰好是培训人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
问题2:业务最近有哪些优秀的实践?
即使没有新的变化,他们也可能会在原有的业务模式中积累更多的优秀实践,这些时间可以迭代我们的学习资源库,包括课件、案例等。比如国药大学开发的课程定期会召集内训师来针对业务上产生的新的优秀实践来迭代课程。
一次完整的学习项目时间跨度往往有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有大量的机会和学员在一起,项目成员需要定期进行复盘。在国药大学时,每个培训班结束后我们都会按照复盘的模式进行反思,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然后进行迭代优化。
问题1:有哪些亮点与不足
项目亮点可以形成规律推而广之,而关于其中的不足,可以挖掘其中原因,然后在以后类似项目中加以避免。本书中的很多方法论也是在复盘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规律。
问题2:什么原因造成的?
不管是亮点和不足都需要寻找原因,是需求挖掘的问题、学习方案设计的问题、师资选择的问题、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还是后期跟踪落地中的问题。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为后期优化举措提供依据。在复盘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培训不能落地的原因还是在需求挖掘不准这方面更多一些。
问题3:下次应该如何做?
类似项目以后在原因上应该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一般复盘会形成三个方面的举措,分别为:
Continue doing | 有哪些举措是可以继续推广的 |
Start doing | 为了解决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
Stop doing | 哪些举措没有作用,以后避免采纳的 |
教学相长,学员是我们学习资源的重要来源。所以在每一次和学员的接触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他们新的动向、新的经验和新的建议。
问题一:学员贡献了哪些案例?
在培训中,一定要给学员研讨、练习和发言环节,注意倾听记录他们自己在工作中的优秀案例,不管是成功的和失败的。在前文也讲到过,在学习项目中让学员贡献案例也是非常重要他推进学以致用的方法,所以不要浪费学员贡献的案例,不断迭代我们的课程或案例。
问题二:学员有什么好的建议?
课程或项目设计的再完美,都是要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他们是受益者,也是落地的主体,所以他们对于课程和项目都会提出很多好的优化建议。往往学员才是老师,他们的建议是迭代优化的重要指南。
我在2011年就开始在微博上写“培训每日谈”,现在看来当时写的很多内容都比较稚嫩,不具备任何分享的价值,包括现在可能很多文章也不一定能够给粉丝带来价值。
但其实我刚开始写文章的初衷,是能够把每天自己在培训实践中的感受、心得、经验或者说灵感快点总结记录下来,以避免日后忘记,就这么溜走了。同时,我们自己在讲课或者组织培训时整个过程中也肯定会有感觉不顺畅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要尽快记录下来以求改变。我一般是上课结束后,在去机场的路上就会思考一天课程下来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然后在飞机上快速的迭代课程。
最重要的是促进自己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升级、螺旋上升。所以,建议每个热爱学习热爱培训的同仁能够经常写写文章,经常看自己的产品可以如何做的更好,这是自我迭代优化的最好途径。
来源:培训每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