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互联网+教育,我们中国人还可以做点什么?

小U说
中国现在的“互联网+”教育,基本思路还是用互联网把应试教育做得更极致,这将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那么,互联网+教育又应该如何发展呢?本文作者认为发展的突破口可以是解决学生“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未来的方向,做到学以致用。然而,寻找未来的方向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因素,现在跟小U一起,点击 开始测评 看看,你适合的方向是什么吧!
2012年史称MOOC元年。那个时候,我,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很好奇也很兴奋,edx, coursera, udacity,都溜达了一圈。三个都报了课程,但是都没坚持到第二节课。

后来,学堂在线也注了册。再后来,国内建了中学幕客联盟,号召中学老师们录mooc。那个时候我感觉像回到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参加统一组织的中学老师ppt 比赛。PPT是一对多的工具。传统课堂的老师们的优势正在于一对多的课堂的把控。PPT是锦上添花。然而MOOC稍稍不同,以可汗学院为例,无论是一百个还是一万个学生看这个视频,它本质上是制作者和屏幕前那一个学生对话。

随着时间推移,因为完成率的质疑,MOOC的热度似乎降了一些,很多老师以为这就像他们经历了很多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样,一波浪潮也许就这样呼啸而过了。随后的一些日子里,国人似乎都忙乎着拼车,快车,还有双十一的热闹。 Uber就那样黯然出局了。Airbnb?纳尼?哪个圈子的事?而Minerva虽然是教育圈的事,中学老师知道的就更少了。

这个被称作典型互联网时代新型大学Minerva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呢?

首先一条,不用跑地皮,不用建高楼,充分利用当地城市的公共硬件资源就好。“可以省去很多经费,可以将省下来更多的经费放在教学本身上面。让孩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在不同的城市学习、体验。”不仅如此 ,他们课程是全新开发的。学生第一年就上四个课: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多元模式交流能力,号称Minerva 基石课程。官方解读是这样的:“人类现在包括以后面临的问题,都是需要方法论和工具去处理的,这四门课程,我们认为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质,除了大学第一个学年会专门修习这四门工具课程之外,接下来的几年Minerva会把他们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北大俞敬松教授个人观点:Edx、Coursera这样的MOOC将有可能极大地冲击到二三线高校,但是对于北大、清华来说,真正令他们感受的危机的并非是MOOC的传播,而是Minerva大学这样真正专注于培养思辨和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技能的项目。

我第一次看到世界上有学校这样教课。我朴素的以为这个基石课程主要就是认知训练,是系统的关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或者理解的再粗糙一点,就是怎么样学的更好。而世界上的大学终于出现这样的内容,这和技术变化社会变化息息相关。互联网带来信息量过载,更新速度过快。应对这种状况,个体必须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而这一点是可以通过认知训练培养和强化的。创始人当年也是想在体制内创新,经历重重阻力,终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突破。“美国顶尖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整体面向“三十年以后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命题: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我们怎么培养。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做得好的项目,拿到投资的项目都是沿着这个思路在跑,也就是说,我不是向这个冰球所在的位置滑,而是滑到冰球将要去的那个地方,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一种教育思维。”

互联网+教育这个圈里我们国内火的是什么呢?“比如拍照神器,拍个照,抄个答案,孩子用的很多,老师也没有办法,这很难想象这样的产品在除了中国之外,在全球各地别的地方会有。中国出了一大堆类似这样背单词、考试、应试、答题的APP。很多人很辛苦,把知识点都划分得很细,贴了无数的标签,几万道题目,几十万道题目,这很难想象。”有的地方老师硬性要求学生必须用这样或者那样的作业神器。终于有一位潘鹏凯博士说出来了:“中国现在的“互联网+”教育,基本思路还是用互联网把应试教育做得更极致,这个是我觉得是有问题的,而且会有很大的问题。”

而在实践中,也终于看到中国式创新。 2015年,果壳儿网的“在行”横空出世。各行各业的大牛们在这里就自己最在行的经验,出售自己的零散时间。就像拼车软件一样,学员点击付费行家同意就好!果壳儿网已经建起了Mooc学院, 姬十三老师想要建的社会大学,似乎跟Minereva有点神似。“公共教育通过Mooc学院,个性化教育通过‘在行’。这两个就像两个半圆,如果完成得足够好,其实真的不需要上大学。”

但是此刻直觉告诉我好像缺点东西,我还是想先提果壳儿的典故,“为筹备Mooc学院,姬十三去清华学生宿舍住了几天,和化工系男生卧谈、上课。少年们很踊跃,拉着他问东问西——搞学术还是找工作?去外企还是考公务员?实习该花多少力气?这次田野经历让姬十三备感意外。本来想研究怎么学,却发现更重要、更底层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学。这个没解决,就只能平均用力。”

从what ,how ,why ,这个逻辑来说,慕课学院解决的是,“what”,也就是学习的内容。Minerva 的基石课程解决的是“how”关乎怎样学的更好。 “在行”解决的似乎仍然是具体的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方法,只不过它更加个性化,更加专业。回答“why”这个问题,在行模式尚不匹配。

但重要的是我严重同意十三老师的观点:“为什么而学”是比“学什么”和“怎么学”更重要更底层的问题。学校是有答案,国家也是有要求,但那是针对集体的答案。我这里说的是个体问题。大学的孩子没想明白,只能平均用力。中学的孩子劲儿于是都在考试上了。难怪在线教育火的都是那些内容了。考试没有错,但是如果学习全部就是应试,那就错了。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改革的劲儿如果也全使在考试上,鉴于国情,不是出事就是白费。

美国人好像没有这个“为什么而学”的问题。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就成了问题呢?因为家长孩子连带老师答案很直接“上大学啊!”为什么上大学?找工作啊!上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呢?上好大学!好大学一年就录那么些人,考不上怎么办呢?使劲学,好好考啊!(出国,拼爹等等选项就不提了)。难怪国内互联网的劲儿都使在应试上。因为竞争太残酷,家长愿意出钱借助任何有助于考试的工具。物极必反,该赚的不该赚的都赚了,是不是可以把教育的本质放在第一位,来点创造性破坏,好好想一想这个应试的恶性循环,可以从哪个点突破?

学习,工作这都是刚需。考试和大学这都是路径。需求必须满足,路径却可以创造。我们把“为什么而学”这个大问题变小,学习终究是为了做事。做事最主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培养能力这个事,Minereva 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找到做事的方向是指导学习以及能力培养的根本。“搞学术还是找工作?去外企还是考公务员?”这问的不就是找方向的事吗?

“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换成一个操作性问题就是“找方向”。找方向这个事,华丽一点叫做梦想,接地气一点叫做“志向”,通俗一点叫做“兴趣”,学术一点叫做“生涯规划”。假如学生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考试也好,大学也好,出国或者不出国这些路径问题都会变得简单。假如家长或者学生说我上了大学再找方向,我会说,你有这样选择的权利,但是当你学的很辛苦,考的很痛苦的时候,也许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或者有一个你自己选择的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也许会给你一双飞翔的翅膀。

找方向这个事,在美国不是问题。在中国,这是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坎就是大学选专业。Minereva似乎已经摒弃专业这个概念了,但是在第一年之后学生们仍然是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我们的国情是高三那几天就要定下来。大学能转,但是转的成本比较高。现在上海浙江两地试点,根据兴趣,根据大学院系的要求高考选考具体科目。这就把选专业的时间推得更早了。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认识专业的体系还没有成熟起来,实践中一些“田忌赛马”的做法已经开始搅局。

此时此刻,重要的是,无论高考怎么改,无论实践怎么变,帮助学生找方向这个事都是应该好好做的事。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这更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好好做的事。

有没有可能有这样一个平台来帮助我们解决找方向这个事呢?

在这个平台上,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视频,学生或者家长可以先了解行业信息。此外,平台上还有已经入行的人的经历故事,用户可以了解这些人都是怎么做选择的。听完了看完了觉得不过瘾,还可以约约行家面对面聊一聊。这个平台当然可以也必须有大学公开课,学生可以试听一些领域,有点感性认识。这个平台上的行家也可以反过来给平台提供和删选入门的资源,书籍,视频,音频,活动,人,等等。学生在高一时候就开始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参加实践活动。

因为找方向这个事涉及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两个维度。所以除了上面提到的专业行业等外部信息,这个平台最好同时也提供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那么心理学,生涯规划等自我认知相关的资源,都聚合过来会更好。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入行”

那么这个平台可以这样描述:



也许还可以这样表述,我们通过了解自己,了解各行各业,找到努力的方向。这个模式有的朋友说就是中学生版的在行嘛。我本人更愿意和美国的可汗学院做类比。他们是互联网对于知识学习的巨大变革。关乎学什么和怎么学。入行这个事关乎“为什么学”。这一体系关乎人的成长和发展,构成关于“人”的基本教育内容。

我们这一代,80后,史称互联网移民,比起互联网难民和原住民,对互联网带来的生活和工作冲击感觉尤其强烈。每一天似乎都有时代的车轮轰隆隆的从脊背上压过的感觉。互联网早就来了,现如今,互联网+ 就这么也来了。已经有很多不同的团队在乡村地区利用mooc,利用其他新兴技术平台,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等,这很有可能追平甚至超越城市教育。“入行”这个事,也许能拯救深陷应试泥潭的人们?

我在最前线,看到了,想到了,也开始了,还有谁愿意一起走?

(来源:芥末堆)

想知道你适合的方向是什么吗?赶快点击 开始测评 吧!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