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干货】想要改善绩效管理?先从辨明问题开始!


小微导读

        一年两次的绩效评估是否有效?有了绩效管理系统就万事大吉?绩效管理与奖惩管理的区别何在?KPI是不是绩效管理的一切?……若想绩效落地,先明问题所在。


1分钟,了解绩效管理现状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的制度是绩效管理制度,大部分的企业在现今,也能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组织KPI并层层下放连结至事业处、部门、及个人的KPI。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藉由一系列的规划、设定、及定期检讨,促使个人、部门达标,进而事业处及企业可以达标。


问题是什么?


绩效管理真的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吗?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些调研数据:


  • 虽然88%的企业都有绩效管理制度,但有71%的企业认为他们的绩效管理是需要改进的(1)。DDI近期的全球领导力调研报告(Global Leadership Forecast),根据1400个参与调研的企业,只有12%认为他们的绩效管理制度是有效的。

  • 根据The Conference Board最近一期的调研,只有35%的企业认为绩效管理制度对达成事业结果有帮助,更只有20%的使用者对于现在有绩效管理制度是满意的。


根据我多年为企业内高层及中层主管授课及咨询的经验,对于是什么让绩效管理制度失败,我有一些发现:


数据来源(1):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15: Coaching for Development Needed, Brandon Hall, 2015

忘了初衷

“认为一年两次的绩效评估,可以提升绩效。”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同仁达到所承诺的绩效,但大部份的主管只把重点放在“评估”,但评估不会提升绩效,不间断的反馈及辅导才能提升绩效。坏消息是,只有40%的主管具备反馈及辅导的技巧。

缺乏承诺

“关注在系统程序多过于关注人。”


如前所述,若目的是为了协助同仁达到绩效,但企业内不论HR及主管同仁却花的大量的时间及金钱,在定制绩效管理系统,并在系统上填表格。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问了93个HR主管,绩效/人才系统对于提升绩效管理程序的效率的影响有多大,只有30%的主管回复对于提升效率有帮助或很有帮助。我们另外提问系统对于提升绩效管理的有效性的帮助有多大,只有21%的主管回复有帮助或很有帮助。


系统不会协助你了解问题,改善绩效,对谈才可以。着重在系统及程序表格上,也降低了主管及同仁对管理绩效的承诺感,他们只会认为这是无用的文书作业。

混淆绩效管理与奖惩管理

“混淆了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 与奖惩管理 (CONSEQUENCE MANAGEMENT)让这个不讨喜的工作变得更困难。”



没有任何一个主管天生喜欢绩效评估、绩效复核、绩效对话这种工作。让我们再回到绩效管理的目的,就算是一年两次的绩效评估,侧重点都应该放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也就是说,同仁与主管的对谈,应该要能找出成功为何成功?如何保持或善用?失败为何失败?如何改善?这样才是对提升绩效有意义的对谈。


但在制度的设计上,整个对话的焦点必须放在“评估” – 也就是“优良可劣差”得分出个高下,更惨的是,大部份的企业还规定“强迫分配 (Forced Distribution)”,也就是只能有多少百分比得优。


以此类推。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大部分的人力资源混淆了绩效管理与奖惩管理,需要强迫分配是因为需要做调薪及奖惩决定;但绩效管理的产出只是奖惩管理一部份的考虑因素,而企业却多半本末倒置的以奖惩管理为目的来设计绩效管理的方法。


所以,试想,若是这样,就已经只有一年两次的谈话了,这样的谈话又如何能够让同仁及主管能够有承诺感?又如何让同仁被谈完后,充满持续进步的动力?而评分不能提升绩效,源于内在想要持续进步的动力才能提升绩效。

只看结果

“认为KPI的达成是绩效管理的一切。”



其实,一个好的绩效管理,在制度设计的层面,是可以达到多重目的的:

  • 协助管理公司重要的价值观/行为

  • 发展同仁的能力

  • 为高潜人才选择,提供重要的数据

  • 做为培训需求分析的来源


所以,一个好的绩效管理应该包含三个部份

  • 设定结果的期待(KPI)

  • 设定能力/行为的期待

  • 设定个人发展计划


而现今的绩效管理大多放了太多的比重在 KPI的达成,却乎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果关系:“达成或不达成结果的原因通常跟能力/行为有关”。


如:一个同仁总是达不到时间效率类的KPI,很有可能是跟他“时间规划管理”的能力不好有关。


回到目的若要能提升绩效,那么,在设定绩效期待时,就必须让同仁明了能力与结果的关系,并明确同仁需要发展的能力,订定个人发展计划,并在过程中持续提供反馈及辅导。


来源:DDI智睿企业咨询    叶庭君


微学云平台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微学云平台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