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标准化思维让学校失去特色,成教育新困局

小U说
教育标准观成了很多学校教育核心的理念,由于过分强调标准,现在学校没有特色,千校一面,万教一法,成为教育新的困局。教育要留白,教育要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取向,教育要努力营造多样化的生态文化。发展个性化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点,老师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对其进行教育。想知道你的学生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吗?跟小U一起,点击 开始测评 看看吧!
标准化思维方式在我们学校中无所不在,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当前学校教育中目中无人现象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学校管理的规约性和个体成长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互联网时代表现的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加尖锐突出。我们国家很长时间内走的是“穷国办大教育”,办学的标准在不同程度上被罔顾,一切服从于“有书读”的目的。当年叫两基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育出了很多乱象,大班额、择校热、乱收费、补课风等等。现在在西部一些地区还不能做到一个人一张桌子,学校还不能做到一个人一张床,可能两三个人睡一张床。
  
在特定历史时期,也许这是必要的,但现在我们国家强盛了,老百姓强烈要求读好书,提高教育质量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各种各样的办学标准,各种各样的教育规范开始纷纷制定出台,而且在各种各样的行政督查下面,通过评估,通过各种建设项目,使我们规范意识、标准化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经过轰轰烈烈以后,我们感到还是有些问题。原来不注重标准或者没有标准,我们现在所有的都是标准化的。教育标准观成了学校教育最为核心的理念,我们可能现在学校里面用词最频繁的词可能就是标准化。由于过分强调标准,现在学校没有特色,千校一面,万教一法,成为教育新的困局。这些困局我们现在反思的话,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我们将标准等同于质量。在现在真的能够到我们一线学校去看一下,校长嘴巴里挂的最多的就是达标。这个标是谁制定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标准,而且要求检查,评估,督导,达标取代了改革。我们现在制定的种种标准,由于考虑到它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查性,所以相当一部分标准是对教育硬件的标准,如场地大小、校舍面积大小、图书数量、设施设备、学校规模等等,但是这些标准在我们看来并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现在的校长都在热衷于干什么?热衷于学校的硬件建设。我们在内涵性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很多校长还是为了去找经费,去建塑胶跑道,很多学校为了找经费,去买最新的电子设备,都在忙这个事情。当我们这个标准出来以后,目前的一个误导,标准就是质量,你达到了标准,就是高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将标准泛化为形形色色的规范,强求一律。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规范,教学规范、行为规范、课堂规范、作业规范、待人接物规范等等。教育行政部门有人统计过,减负令下来,实际效果没有。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了很多规范,小学生布置多少作业,初中生布置多少作业,这个东西是在规范意识下,自己想当然的一种要求。在我们最基础的学校做不到,这个作业他要需要30分钟,对甲需要30分钟,对乙来说可能不需要30分钟。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学生行为规定的这么细,规定这么明确,我们教育的活力在哪?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哪?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绝对化的规范泛滥。
  
这两个误区就导致了我们现在学校教育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思维导致了学校管理中的三大问题:第一结果高于过程,当我们有标准的话,我们就用标准来衡量一个教育行为,一个教学活动,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价值和它的成功与否。我们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这个结果怎么获得的,我们不管,在很多情况下采取了直接的功利的就事论事的方式,来达到我们的结果。最典型的应试教育,我们就是看考试成绩,考试不好,补课,补作业,家教,我们没有研究这个过程对学生有没有意义,我们没有去分析,通过补课能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想当然。因为结果非常需要,其实90%的校长发现补课是没有用的,他没有招数,他只能通过补课,通过责任心来实现所谓的教育质量。第二是规范重于创新,现在学校里面生活在规范之下,我们学生的手脚都被捆住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我们讨论创新时代教育怎么办的时候,这是需要正视,并且需要去改革的地方。第三统一取代多样。学校千校一面,都在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思路去做。
  
这是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一个建议,当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欣喜的一个方面,我们最高决策者已经注意到了教育需要有新的增长点。如果现在来回答这个标准化,追根溯源,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标准化是基于制造的,我们现代教育希望能够创造,我们基于制造的教育,它的特征是批量生产,标准化生产。我们的教育具有一种先天的工业情结,将培养人的方式称为塑造,第二把教师称为工程师,讲培养规格,讲教学设计,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我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必要的标准语规范是必须的,但是我们的学校不能一味奉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教育的终极取向。教育要留白,教育要追求个性化的发展取向,教育要努力营造多样化的生态文化。即便是十年树林,也要树千姿百态的生态林。而不是整齐划一的人工林,要实现这一诉求,要因势利导,要取消标准化的思维模式。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方展画)

想知道你的学生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吗?赶快点击 开始测评 看看吧!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