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学院背后的教育方式变革——《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读书感悟
本文作者是一位全职妈妈,她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在阅读《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后思考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把由体制带来的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文中可以看到这位全职妈妈观念方面、亲子相处方式的改变,而这些似乎让我们感受到可汗学院的成功不仅仅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产生了作用,其所表现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影响着所有教育相关的人。想知道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现在是什么样吗?点击 开始测评 测试一下吧!最近朋友圈被可汗学院刷屏,读书会也选了《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点击进行查看)这本书。初读这本书,头脑里一直浮现出《孩子为何失败》《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教育的目的》里面的内容,关于教育体制的弊端、关于教育的目的、关于作业……书中列举的美国现行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跟中国的如出一辙,有些让我不可置信,因为跟我了解到的不太一样。可汗学院最初的诞生,是萨尔曼为了给自己的侄女纳迪亚补习数学。他发现纳迪亚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是没有理解单位换算的概念,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她没有理解这个知识点,她告诉自己永远理解不了这个知识点、在内心否定了自己,所以这个知识点就成了纳迪亚数学学习的瓶颈。她会在萨尔曼给她辅导的时候猜答案,以表达她的不安和焦虑。看到这件事的时候,我被深深的触动了。以前,我深信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本着课题分离的原则,只有孩子向我求助的时候我才会帮助她。如今,我认为需要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她看出问题、指明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就像上图,盒子用三块方形搭楼梯,怎么搭,第三块放上去都是倒的,孩子很急躁,觉得自己搭不好,我这么按着,让她看问题出在哪里,她看了看说底下是空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奶片支起来,进而又想了想都可以用什么支起来能保持楼梯的不倒。最后孩子没用东西支,仍然可以搭成一个楼梯,当然跟重心有关,但不必要讲出来,感知就好。但在那个当下,如果我不帮助她,她不会跟我求助,只会放弃、觉得自己搭不好、没有自信心。所以,在陪孩子玩积木的过程中领会到: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动作、表情,来判断孩子是否经受挫折。那个时候,家长要介入去帮助孩子。我们不要在这个时候还相信:我不要去引导他,我引导他就是把事情告诉他,这样会禁锢他的思维。这不是禁锢思维的问题,而是当下他手足无措、没办法进行下去从而影响自信心的问题。玩积木是如此,我想学习功课也是如此。就如同纳迪亚一样,不管什么原因她没有掌握单位换算的知识点,过去了就过去了(这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稍后再说),在这个过程中,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她数学学习的瓶颈,她所知道的,就是数学很难学、我学不好。考试分数差加深了她给自己贴的标签,自信心丧失、恶性循环。这时候的她会跟萨尔曼求助,可是,如果孩子不求助呢?是不是意味着她就不需要帮助?所以,家长是否介入帮助也要区别对待,在孩子能掌握好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作业、决定什么时候做、做多少;在孩子的学科学习中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去帮助孩子理清他未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帮他理清、理解。理论上想的是如此,实践中再记录、分析、总结~~书中提出了一个我从未接触到的名词——瑞士奶酪式学习。何为瑞士奶酪?从外部看,坚硬而完整的奶酪内部却布满小洞。瑞士奶酪式学习,就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些通过考试的学生,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会导致这些学生在更高难度的课程学习中遭遇瓶颈,从而陷入沮丧和无助。萨尔曼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跟学科划分有关,这种划分方式会造成一种假象,仿佛每个知识点都是分散且毫无关联的。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更为基础的一个问题是,知识点或许没有被完全覆盖。考试的分值体系也后患无穷,因为知识点都是相辅相成的,代数的学习需要算术作为基础,三角函数源自于几何,而微积分和物理需要上述所有知识。前面模糊不清的理解会给后面的学习造成困惑,但老师却愉快的给出了总分的75%或者80%的及格分数。对很多老师来说,让学生通过考试似乎是个善举,或许让这些边缘学生通过考试是为了管理需要,但实际上,这不仅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而且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从考试成绩来看,他们似乎学会了应该掌握的知识,但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没有学会。我们希望他们变得优秀,并且逼迫他们进入难度更高的下一阶段学习,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所以,考试的分数代表什么?什么都代表不了。因为考试的内容本来就不能包括所有的知识点,而且考试试题本身也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即使考了95分、甚至100分的学生,也不是所学的全部知识点都掌握、理解了的。就像我,从小学到初中的数学考试分数都差不多在95分以上,但是进了高中,数学学习特别吃力,物理学习也是。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基础不扎实、一知半解,但是考试分数又好到没有引起自己、家长乃至老师的重视。基本知识掌握的不好,就只能靠题海战术,多做题、多体验各种类型的题,从而在考试中维持较好的分数。一旦题型是我没有见过的,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是我高考物理成绩遭遇惨败的原因。既然知道原因,那么对于孩子,我该如何做?不在意分数,并不代表轻视分数带来的信息。只在考卷上签字代表“我知道了”而不对分数进行评价曾经是我的想法,但现在,有所改变。改变在于,我需要透过考卷,看到丢失分数的内容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是不是知识点掌握的不牢靠,再看看以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她巩固知识点。想归想,还是纸上谈兵,边实践边调整方式方法吧~~萨尔曼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某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对萨尔曼算出他们公司产品的边际成本表示疑惑,但实际上计算数据就是源于该公司提供的内容。借此,萨尔曼想说明,课堂上的内容无法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相结合,是现存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其原因在于我们习惯快速地学习知识,在仅仅理解了一部分知识以后就宣称掌握了全部,而实际上,学生获得的知识非常浅显的理解。这部分观点我再熟悉不过,这也是我计划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内容中所要重点做的,并且在实践中。但目前,只能做到在实际中尽量让盒子接触数字用来学习数学,比如给她零花钱让她自己去买东西,比较钱包里的钱与实际物品价格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买的起;在家创立购物场景,让她试着用虚拟货币、鼓励用掰手指头进行简单的计算。至于上学之后,如何将繁杂的学科知识进行应用,我就没有头绪了,当然,没到用时也想不了那么远。作为这本书补充阅读的《工匠精神》中,提到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工匠精神,培养发明、应用的能力,就必须让孩子做真正的工作;而且所有的项目必须是真实的,不存在虚假的工具或预先设定的结果。真正的工作、真实的项目,就意味着要想激发起孩子内在的兴趣,他必须明白他做的事情是有实际作用的,所以,如何让孩子知道他了解的事情是有用的、并真正用上,这才是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当然,大人也如此。有了这个方向,我对小组活动的设计也有了些新的想法,比如,要想让孩子了解测量,就要让他们知道测量之后可以做什么,完成具体的做法,让他们能看到测量这个过程带来的真正的应用。萨尔曼认为,可汗学院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让学生采用了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即自主掌控学习进度,还要使学生能够自行决定在哪里学和什么时候学。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那么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随时随地学习和自主掌控节奏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其实主动学习这部分内容,从看《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就了解其重要性,并且我一直将其作为方向,孩子目前也主动学习掌握了一些数字和字母的读写,学前维持她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并不难,难的是步入小学之后。被动学习、填鸭式灌输一直是现行教育体制被诟病的地方,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理解的速度和能力不同,所以这势必导致一堂课下来,有些孩子听懂了课上讲的知识点,有些孩子却没有掌握。等到下节课讲新的内容时,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无论学生会与不会都被忽略。长期积累下来,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缺口,影响后面更难课程的学习。发现缺口的责任,到底在谁的身上?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复习的重任变落在了学生自己身上,但是学生恰恰难以承担这份责任。按照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方式,他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个被动过程——只要安静的坐在教室里吸收知识,最后机械的将其反馈出来就可以了。如今,学生却被要求完全主动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这与学生长期以来在做的事恰恰相反。这段话我觉得好深刻,说出了症结所在。但是,我该怎么做?这个问题曾经蛮困扰我,除了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办法的习惯和能力,我真的想不出到小学之后我能做什么。看过这本书,我想也许可以利用可汗学院的在线课程,帮她查漏补缺。只看到时候时间的安排和她的意愿。记得那天读书会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着,要想获得生存技能,现在的学习工具有很多,比如可汗学院,所以学校教育不是必须的,homeschool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我从来没敢这么想过,homeschool对家长来说是个多么大的责任和压力啊,我承担不起,而且每个人的视角都是有限的,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我能做的,只是让家庭教育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不是几年之内就能被改进的,所以如何做,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去做,是我一直在考虑并摸索实践的。(来源:童玩童乐微信公众号)文章有删改
想知道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现在是什么样吗?赶快点击 开始测评 测试一下吧!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