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拥抱未来
当下,几乎所有的教育媒体、所有的教学论坛都在谈论“互联网+”及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未来教室、智慧学校、慕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让很多学校跃跃欲试,一些学校迫切地想去拥抱她、实验它。我们似乎看到了新时期的学校改造运动开始了,正如有些人呐喊的一样——新的教育革命到来了!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技术、新事物,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校”建设,我们觉得有一些问题还是值得探讨的。面对新技术、新事物,我们都会怦然心动,但是在动心之前还是需要考虑一下,我们建设它,拥有它的兴奋点在哪里?追求新,喜欢新,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的天性。英国的科学家就人为什么喜欢购买“新”产品做个专门的实验。研究人员认为“寻找新的、陌生的经验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基本行为趋势。因为尝试新东西在长远来看是有优势的,这种行为是有意义的。”可见,人们追求“新”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当然要在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内。但作为学校组织,就需要审慎考虑,因为学校组织它不是一个生命体,无法感知“新”给它带来的快感,就是说从“快感”层面上讲,对学校无意义。所以,对学校来讲建设的兴奋点主要体现在“实用”及“有效”上。技术本身无好坏,只要能适用学校教学,能促进教学发展就是好技术。技术的新与旧不是学校建设的主要标准。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类似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是必需的,因为这时候的多媒体,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讲是一个“奢侈品”,它让教师们了解了这一新事物。但在建设中也确实存在着“赶潮流”“凑热闹”的现象。比如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也并不多,其设备最后不是用坏的而是自然淘汰的。很多时候,学校对于新技术、新事物的追求,其兴奋点在于“拥有”而不在于“使用”。如今,学校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与教育有关的新技术越来越多,课堂3.0、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足以让我们心奋不已。新一轮建设已经在很多地方展开,人们生怕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追求新技术与赶潮流式的建设与生活中人们追求时尚品一个道理,它需要花费很多的经费。购买时尚品你付出的远远高于产品本身的价值。时尚品很大部分价值在于“时尚”上,“时尚”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应用到教育领域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教育不是私有品,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公共品,动用的是公共经费。公共经费只能购买能惠到大部分人利益的产品,一般不会购买“时尚品”或者“奢侈品”。在这方面拥有更多财富的私立学校却反而变得更加谨慎。多年来教育技术的浪费,是一个不被人关注且不可小视的问题。教育“弄潮”的代价不但很高,而且可能会发生方向性的偏差。我们喜欢预测未来,因为我们向往未来,但预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犹如预测中国的股市。要建设“未来”,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未来是什么?谁来定义未来?具有很好市场潜力的新能源汽车,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有两种: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电动汽车和以丰田为代表的用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汽车。市场面对这两种新能源汽车显得犹豫不决,难于决断。因为这两款汽车都需要建无数充电基础设施,一个是冲电,一个是冲氢。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市场很有可能做单选题,最后能选谁呢?这就是一个方向问题,在没有选择前,很少人会贸然行动。我们要建设的“未来教室”、“未来学校”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能判断你选择的这些技术就是被未来选择的技术?你能判断你砸下重金建设的东西能使用几年?2000年国内电视行业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当时有三种选择:等离子、液晶和背投电视。但当时的长虹投巨资豪赌背投电视,结果无情的市场淘汰了长虹。原想抢占先机,再次领先电视业,但没有成功。我们到一些学校还能看到这些笨重的弃之可惜的不再使用的背投电视。未来是一种诱惑,但盲目拥抱未来也隐含着某种风险。2014年10月26日,被称为“地平线之父”的莱瑞.约翰逊博士来的上海,看到上海一些学校进行的“电子书包”探索后,讲了这样一件事:洛杉矶的经验和你们正在做得“电子书包”有类似的地方,早先他们投入100万美元购买了30万台iPad给学生,项目启动很多人都看好,但它没有成功。因为项目片面强调了技术,没有考虑到师生、学校、家长、社区的想法,没有注意互动,也没有平衡政府、公司、学校、市场的关系。所以,在技术方向不是很明朗之前,我们略微等一等,不然“先驱”很有可能会变成“先烈”。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被重新定义及高度重视,“技术改变世界”成为人们一个信念及实践目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未来教室、电子书包、可穿戴设备等新词汇、新概念、新手段,频频出现媒体,出现在教育专家及具有“新思想”的校长们口中,似乎不谈翻转课堂、不谈慕课,就会跟不上发展步伐,就没资格谈教育改革,就会被时代淘汰。新时期的教育似乎到了一个“没有新技术就没有教育明天”的时代。一些学校已经在进行微课、翻转课堂等探索,但从展示的课例及家长的反映来看,还是值得推敲的。课堂中播放着其他教师的“微课”,而真实的老师却傻傻地站一旁陪着学生看,这场面总觉得有些怪异。因为要进行“课堂翻转”,学校把老师的课先拍成视频,让学生在家里观看。但这样一来家长就有意见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装有宽带不说,本来孩子在课后作业很多很辛苦,现在还要孩子在网上看视频,不是更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吗。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眼睛对孩子上网及看电视的时间有严格规定,但现在要“翻转学习”,孩子就有理由长时间上网及看视频。对于新技术的喜爱程度,总觉得国内教育界要比国外来得高。在谈到“慕课”问题时,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招生与财务资助办公室主任讲:斯坦福大学也有很多慕课,但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全球化发展,技术引领世界,但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学校是创新孵化器。我不否认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对于未来教育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但是不是一定要引入当下的中小学教学?这些技术和学习模式如果放在更有自由空间,更有选择性的大学教学中,是否更有可能性?现在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习惯用数据说话。大数据确实可以导入教育领域,如每次考试后可以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对学生的作业通过数据采集后进行学习分析,再给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学生的日常管理也可以进行量化考核等。但能够采集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外化的可以量化的东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东西,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不能被量化的,难于用数据来说话的,如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数据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更多还是采用质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这对学生成长更有帮助。教育要使用大数据,但不能唯数据,更不能迷信大数据。我们所认识的,对未来教育可能产生影响的技术,基本来自由地平线项目顾问委员会选定,由新媒体联盟每年发表的《地平线报告》。但《地平线报告》(点击进行阅读)讲,他们发布的只是对教育领域有“潜在”影响,“可能”会被应用的“新兴技术”,其主要意义是供研究者研究及分析。这些技术及技术的实践模型都不是很清楚,远没有达到实践的层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走向未来,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有明天,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为教育所用。技术改变生活,技术也改变教育,但改变的是什么呢?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呢?2011年,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引发了大海啸,海啸导致了日本福岛核电站大规模核泄漏。但问题还不在于此。随着反应堆的爆炸,核泄漏越加严重,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需要进入厂区摸清情况并供水冷却。日本作为智能机器人研究及应用最先进的国家,当然首先想到了使用机器人进入厂区,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先进的机器人进入核泄漏严重的厂区活动不久就“罢工”了。最后东电公司不得不招募50位年纪稍大的志愿者参与抢险工作。科技再怎么发展,人类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需要人去解决。而教育就是人类核心问题,是有关人与人的问题。
技术确能让教育发生一些变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的发展,如让教育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媒体形式变得更加多维;交往范围变得更加远大等。这些变化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技术都没有能让教育发生本质变化。如一些学校实践的翻转课堂,并没有更多创新成分,它本质上就是“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30多年前江苏的洋思中学就已经进行了很有效的实践。所谓的“慕课”学习,也就是把原本在课上的预习提前到孩子家里完成。到学校后,师生在教室里依然需要重新学习,从教学效率来讲不是提高了,反而是降低了,因为学生的学生时间更长了。学习程序的颠倒,但依然不能缺少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在南京某中学组织的国际教育论坛上,在提问环节中,现场有老师问美国卡尔顿学院招生办主任关于慕课的看法时,这位主任说:慕课,重要的,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学习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呼声很高的在线学习,事实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它难于成为学习的主流。由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吴恩达和达芙妮?科勒联合创建的一个营利性的教育科技公司Coursera,公司与大学合作,开通在线免费教学,至今已经有16年的历史。到2014年有来自世界上200国家超过400多万人注册,但结果完成率仅是7-9%。有人说“慕课”中被上课的老师都是水平最高的老师,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生活中人们愿意花几千元到现场听二流歌手的演唱会,而不愿意花几十元听一流歌手的演唱视频。在教学中不也是这样吗?听合格教师在教室中上课,要远比听一流老师在视频中讲课来的有效。因为影响教学的因素很多。所以,我们不要迷信在线教育真能消灭学校。就当下的技术而言,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只能是改善或丰富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学资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本质。教育技术再先进,只要还存在物理意义上的学校,只要还有教师这个职业,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就不可能改变,师生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永远是最好的方式。这些不改变,教育的本质就变。而且班级授课制是比较符合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国情的。只要厉害的高考还在,只要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还在,类似使用pad进行无纸化教学、作业的课堂形式,只能是一种教学探索,也或者是教育的“显摆”,不可能走向日常的教学,更不可能引起教育的革命。当整个教育生态没有发生变,单纯的技术变化是难于推动整个教育的变革的。所以,目前的教育还是慎提“革命”。教育是一种文化,某一种技术的变化是难于改变其文化的本质的。所以,技术与教育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近。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很多技术,极有可能只是你心中的“都教授”。技术难于从本质上改变教育,并不是教育不需要技术,并不是教育可以漠视技术。教育需要技术,教育也需要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应该如何对待技术?教育应该如何拥抱未来呢?三十多年的中国城市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也留下了很多隐患。城市高楼越来越高,但城市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遇到稍大一点的风雨,就可以在城里“看海”。为什么我们城市比别人新,楼房比别人高,但就是经不起一场雨呢?当人们因为一场雨失去了生命,哪还谈得上去拥抱未来呢?学校发展应把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教育技术的基础应该具有前瞻性及可拓展性,如学校服务器、机房、网线、班班通、无线网络等的建设,要有超前眼光,保证日后能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基础建筑,要围绕“学习”与“教室”展开,要建能让广大师生能用,愿意用的技术与设备。一些学校花巨资购买高端产品后,种种困惑也随之而来:一是因为高端,怕用坏,大家都不舍得用;二是有些产品华而不实,缺少实用价值。结果这些“好”的东西反而束之高阁,几年以后也就自然淘汰了。有学校舍得花大钱建“高大上”的样板课堂,但不舍得花小钱更新教室里老旧不堪的设备。有教师讲:用百万建一个教师们并不怎么去用的“样板教室”,不如给每一教室投2-3万,这样一来可以提高所有班级的现代化水平。科学的建设应该是能让好技术走进教室,为一线教学服务,为常态课堂服务。学校发展要重视基础性建设,给学生的不必是最高端的,最先进的。学校建设不必要“赶潮流”,凭学校的实力是跟不上潮流的,你跟上了这一波,不一定会跟上下一波。技术投入稍微落伍一点不是坏事。我们越是给孩子最好的技术与条件,那么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可能会越差。这就是基础教育的意义。我们这个时代每天会有新技术出现、新产品诞生。但很多产品或技术会昙花一现,因为不是所有的新产品都是好产品,新技术也往往会面临着迅速淘汰的危险。真正好的好产品是需要市场,特别是需要时间来检验。多年前,随着QQ聊天技术的发展,视频聊天也被高度重视,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每一个学校都建视频会议室,一开始还是开了几次会议的,但以后再也没有人想到它了,当初投入的设备也自然淘汰了。技术确实需要市场来检验,教育技术也如此。但学校与企业不同,新技术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其先期投入可以靠丰厚的利润来回补,但学校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没有多少经费让学校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同时,任何学生在学校的教学机会只有一次,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并不成熟的教育技术的试验品。所以,学校建设没有必要赶潮流,没有必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学校建设首先要考虑是产品的成熟度及可靠性。第三、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未来意识,而不是急于拥有“未来技术”的人。2014年,被国内一些媒体称为“美国最难进的大学”美国幽泉学院,它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与内华达州交界处的沙漠深处。这所学校并不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学校并不提倡学生看电视,网络及电话也会经常因天气原因而中断。学校把整个校园建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牧场,在牧场上学生要放牛、挤奶、种地、养鸡、盖房子以供给自己日常生活。学院学制为两年,两年后大部分学生会转入耶鲁、哈佛、康奈尔等常青藤名校。这所学校有着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劳动?学术?自治”,而这些恰恰是现代人需要的基本素养。办学条件的好与坏,教学技术的先进与否,与能否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没有必然的关系。2014年《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舍恩伯格来到上海,他讲了这样一件事:在欧洲的一所大学里,曾经让一群学建筑的学生设计出2050年学校的样子,这些年轻人在25~30之间,他们设计的学校作品都包括教室、黑板、图书馆、实验室,甚至还有一间专门的电脑室,但却没有平板电脑。社会再怎么变,学校的一些基本特征不会变,教室再怎么变,师生之间角色关系不会变。人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教育技术落后了一步,而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步步落后。教育是否有未来,重要的是学校是否能培养出具有现代素养、未来意识及创新能力的人。“物联网+”时代,重要的不是要拥有互联网技术,而是需要“互联网思维”。21世纪的技能,主要不是拥有技术的操控能力,而是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具有能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这些素养及能力,可以保证我们的学生能创造未来,创造未来所需要的新技术。教育要拥抱未来。真正需要拥抱的是具有未来意识及能创造未来的人,而非“未来技术”。2014年地平线报告的主题词是:“人在技术之上”。“人在技术之上”,再先进的技术是会被未来淘汰的,只有人才能为未来创造无限的可能。最好的教育可以诞生在“未来教室”中,也可以诞生在只有一位老师几个学生的村小中。最好的教育可以依靠最先进的技术,也可以依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因为这也是教育。(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校长传媒)文章有删减
1. 干货 | 茶余饭后,看一个吃货老师对K12在线教育的品头论足
2. 观点 | 教育的 to B or not to B
3. 思考 | “玩”与“学”,到底能否统一?
4. 观点 | 在线教育二十年: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
5. 评论 | “非好学校不上”是狭隘教育观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