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那些表面创新实则浮云的教育产品

小U说
和其他行业的风起云涌类似,移动互联网也把教育送到了风口中。围绕教育的各类项目和投融资案例不断涌现,这也许是一场创业者与投资者的狂欢,但是老师、学生、家长,这些被反复研究的市场的主角,他们真的是这场盛宴的主角吗?或者说,他们确实是这轮来势汹汹的创投浪潮的真正受益者吗?
和其他行业的风起云涌类似,移动互联网也把教育送到了风口中。从答题神器到家教O2O,从Mooc视频到名师课堂,围绕教育的各类项目和投融资案例不断涌现,甚至在短短几个月里,一些细分领域就已经从蓝海杀成了红海。
 
这也许是一场创业者与投资者的狂欢,是一次教育行业在资本催化下的沸腾,有的角落正在意气风发,有的角落已经杯盘狼藉。但是市场的主角,那些在各类商业模式里反复被强调、反复被审视、反复被研究的老师、学生、家长们,他们真的是这场盛宴的主角吗?或者说,他们确实是这轮来势汹汹的创投浪潮的真正受益者吗?
 
现在看,情况未必是那么乐观。
 
产品然并卵的无奈
 
然并卵这个热词被网民热用,是因为它传神的表达出心有不甘却只得无奈的心情和状态。
 
教育科技产品中非常不乏鸡肋般的然并卵,说的很开心用的很闹心最后只能伤心。一些曾经光鲜无比的在线教育应用,还没有机会真正孵化,就已经成了被用户用脚投票后远离的然并卵。
 
在经历了这两三年发生在教育行业的那些轰轰烈烈之后,已经有一些文章在分析为什么教育行业里仍然没有出现“独角兽”公司,为什么无所不能的资本还没有催生出这个行业的淘宝或者Uber。不过并非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教育缺少什么伟大的基因,实际上近百年以来,那些已经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生活的重大科技变革都没有彻底改变教与学这件事。20世纪初有教育电影,接着收音机、电视、个人电脑相继出现,包括2000年之后的互联网,但是现在的教育和之前的真有那么大的不同吗?
 
事实上教育市场的这种不匹配一直存在:老师们想要的教育科技产品,市场上没有;市场上太多的相关产品,老师们不用。每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业者都试图用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去改造甚至颠覆这个行业,希望以杀手级别的应用、耳目一新的模式、或者摧枯拉朽的资本去席卷这个市场,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在已经在其他行业掀起了巨大变革的情况在教育行业出现,一些因素让那些滚烫的理想遇到了冷冷的现实,比如说教育传统力量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说“因材施教”这种教育个性化的实践方式与规模化程序化实施的背离。
 
互联网让痛点得到了解决?
 
成才教育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个最重要的特征决定了教育面对科技变革时的审慎。相比较其他行业,教育面对新技术的反应似乎略显“迟疑”,这种“迟疑”并非守旧和排斥,而是一种更符合行业特质的冷静。
 
教育行业如此,作为教育行业最基础和根本的K12学校教育更是如此。
 
教育对于新技术的渴求又是毋庸置疑的,它们本身就是一对互相促进的齿轮。然而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到教学工具的得心应手,教育系统太多的环节和细节实质上已经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浪费了那些技术所能提供给教育的便利。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充满想象空间的应用基础,然而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若干轮的技术浪潮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本以为会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各种产品影响力似乎并没有那么大,传统教育的面对面交流仍是最主流的教育方式,传承的力量根深蒂固,K12教育仍然是受到国家政策严格保护的领域,也是一块高度垄断的市场。这些因素综合,让许多创新项目折戟沉沙无功而返,也导致许多创业者们试图绕过这些根本问题的纠结点,从其他角度去出奇制胜。

学校教育的核心始终是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课堂学习的充分消化,围绕这个核心的供给不足也是由来已久、显而易见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学工具的落后与单薄、效果反馈和个性化教育手段的粗糙……尽管状况明显,但由于这些具体问题琐碎且深入,无法通过某种创新毕其功于一役,更难以形成互联网式的规模效应,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新技术的应用在这些基础领域建树不多,市场把更多的创造力投入了一些似乎更容易切入和吸引关注的方向。
 
例如颇有争议的搜题应用和作业神器,这些在学生中颇有人缘的产品却被许多老师和家长排斥,他们认为这些新技术应用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初衷,更多是在鼓励学生们投机取巧和临时抱佛脚,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尤其如此。作业的目标是对知识的思考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中,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型作业非常重要,而在很多APP种都可以找到“参考答案”的作业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更何况这些“参考答案”的准确率仍让家长老师心存疑虑。
 
火热的教育O2O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看起来半数的O2O创新只不过是简单的将传统信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就已经吸引了很多关注。但教育中所亟需解决的资源和效率问题似乎并没有因为这种“在线方式”的引入而有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处于买方市场的好老师永远供不应求,他们并不需要O2O平台带来的流量;而高度分散化、区域化的教育供需市场也不能简单的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去匹配和解决,比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上午在昌平授课的家教老师,下午会被匹配到通州。
 
面对这个市场,显然更多的创业者们更希望通过取巧的方式切入,引爆规模效应、改变现有格局,而围绕学校教育的一些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却鲜有问津:如何更合理充分的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如何让新技术提升教学手段不再让投影仪和PPT成为多媒体教学的惯常方式?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给学生更生动有效的内容?如何不再以互联网的名义加重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当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仍然长期存在的时候,教育科技产品更需要的是解决短板问题。
 
美国盖茨基金会曾就“老师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技产品”对3100名教师、12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市面上964款面向教育的在线产品,老师们普遍认可在以下六个教学目的上技术所带来的价值:1、知识的有效传递;2、诊断学生需求,了解进度和状态;3、教学多样化;4、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5、支持学生间的协作和提供互动体验;6、独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Teachers know best: what educators want from digital instructional tools)
 
对应这个调查结果,也许会同样感觉到我们太多的创造力和创造热情都放在剑走偏锋上了。
 
微创新也许比革命性颠覆更实际
 
在教育科技创新方面,急于求成的不只是我们,一直走在前面的美国也有过不少失败的尝试。
 
2014年洛杉矶联合学区(LAUSD)的ipad采购计划的夭折就是一例,原计划通过苹果公司为学区共64万名学生统一采购ipad设备,并在设备中预装培生公司的教材电子书,然而经历一年半的痛苦折磨后,由于种种原因总价值近13亿美金的政府采购计划宣告泡汤。
 
而此类事情并不少见,UCLA的一位名叫Thomas M. Philip的教授表示:“倡导通过科技变革学校的支持者往往急于规模化,但他们很少关注学习情况的特殊性,学生、老师和学校的需求以及限制,同时他们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改变。如果寻求一刀切的解决方法,就会进入“高期望->然后失望”的恶性循环,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教育科技的潜力”。
 
就目前而言,更多的在线教育产品所走的路径更像是缘木求鱼,以往的缺憾仍在延续、重要的问题不去解决,没有给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手段,反而增加了额外的负担。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新技术手段,应该是让教育更有效率,能用更短的时间、更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在线上重复那些无效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细节上的创新和提升对教育会更重要。

(来源:茄葩    作者:Sammuel)

精
彩
回
顾

1.   干货 | 茶余饭后,看一个吃货老师对K12在线教育的品头论足

2.   观点 | 教育的 to B or not to B

3.   思考 | “玩”与“学”,到底能否统一?

4.   观点 | 在线教育二十年: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

5.   评论 | “非好学校不上”是狭隘教育观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