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为什么大众点评模式在教育产品里一直走不通?

小U说
很多教育平台都在摸索“大众点评”模式,但均铩羽而归,不知道问题是出在“炒作”,还是根本没有效用户。现金补贴又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还是只不过是面对资本的另外一场表演?
近日,某在线教育平台宣布招募3000名教育点评师,欲用现金补贴刺激用户评论。可见在教育O2O领域,评价依然被认为是产品存活的救命稻草。技术不够人来凑,是中国在线教育的一个产品特色。

其实,此前也有很多教育平台在摸索“大众点评”模式,但均铩羽而归,不知道问题是出在“炒作”,还是根本没有效用户。这次大张旗鼓的现金补贴能有预期效果吗?还是只不过是面对资本的另外一场表演?

现金补贴并不是“万用灵药”,不是对每个行业都有奇效。你卖个电影票返现3、5块很受欢迎,吃饭八折可以不要发票,但教育培训却一直是返现“高冷感”区域。家长钱都爱捡不捡的姿态让你觉得人类活着都是靠信仰,地球已然失去了引力一样不可思议。

如果你做教育平台,你还有这种想法,就该啪啪给自己的打醒。为什么利益没有产生预期的驱动力,好吧,就是因为你抠门,钱没给够!不信你给一个用户评价五折试试?(当然不要学某宝加价之后的折扣,消费者不是瞎子。)

这是玩笑话。实际上,我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大众点评能干的事,教育点评却做不到?

首先,时间的积累很重要,就算是大众点评,也是在苦熬数年、无数次死去活来之后,终于把其他对手熬死掉,崭露头角。目前教育点评比较成规模的项目最多的不超过三年,就想做大规模,急功近利的“催生”是导致在线教育急冻的原因。

当然,这不是首要原因。点评类产品需要用户的高频使用习惯,于是餐饮、电影票等都变成很好的切入点,尤其是在小额手机支付越来越风行的今天,硬件也在为其助势。我甚至已经不记得自己多久没用过信用卡,直到收到银行年费提醒。

教育消费不是高频消费(图书类相对情况好一点,从图书网站点评可见),这是此类产品模型糟糕的首要原因。

培训服务的预付费模式更加突出了教育消费在线化的短板,成单后的用户很少会再回到平台活动,且不说长期K12消费,相对短期的在线语言学习也有同样的问题。于是很多产品增加各种插科打诨的长尾环节,想要增加用户粘性,但对于更强调效果的教育产品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一切不以效果为目的的产品都是耍流氓。

消费周期长,效果难以评估。尤其是目前没有一个可参考的评价体系,能够切实有效的告诉用户一个教育培训到底值多少钱。因为这不是一个谈性价比的行业,而是在可承受消费范围内获取最好效果的行业。

和餐饮行业差不多,为什么线下依靠口碑的服务到线上行不通?虽然餐馆是众口难调,但教育更是个性化大于共性需求。一个餐馆的评价可以做参考,一个机构的服务评价却很难。老师的优劣决定了教学效果,很多家长被频繁的换老师折磨,却只能忍气吞声。差评难免,但平台又不肯因此得罪了机构,让评论自由发挥,一味的好评的导向难以获取用户基本的信任。没有信任、没有标准、没有结果的评价也就没有价值。

当然,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在平台有真实有效、数量可观的用户的基础上。目前教育平台类产品都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规模。

教育点评是否有用?有用。就算不能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也可以帮助家长规避消费风险。

如何做到点评的获取?仅仅靠现金是很难的。

第一,要有用户;

第二,要有简单而实用的标准;

第三,操作便捷,只做赞或否;

第四,课时追踪;

第五,评价以教师为单位。

在美国也不乏平台类产品,帮助老师和家长建立沟通。但教育评价系统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甚至有的仅仅是开放给家长点赞的功能。这一点值得关注。所以尽管解决点评的几条看着很简单,但实际上操作难度很大。尤其是最后一点,会给机构造成经营风险。教育平台没有胆量足够透明化,又要向用户索取太多,很难在彼此之间建立起码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并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

(来源:辅导圈    作者:冇有)

精
彩
推
荐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践行者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