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3?15”之教育培训业“七宗罪

小U说

又到“3?15”了,各行各业商家都捏了一把汗,不怕无事生非,最怕问心有愧。


高速发展的教育培训行业,每到“3?15”,总会震颤一番。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旧的问题却仍未根除。


今天,鲸媒体将盘点的是培训业的“七宗罪”。
第一宗罪:信息泄露

网站安全存漏洞造成信息泄露

如果打开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并搜索“教育”字样,你会看到,漏洞报告已经超过2000份了,其中一半以上信息泄露漏洞存在于各类线上线下培训机构网站上。鲸媒体梳理发现,漏洞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传统线下培训机构“触网”后对后台安全把关不严,同时,伴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增多,网站被攻击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

也就是近期,在乌云的一份报告中,某公务员考试机构被“白帽子”(即识别并公布系统安全漏洞但不恶意利用的网络高手)发现存高危漏洞,涉及百万用户数据,数据涵盖各种账号密码、邮箱、手机号、身份证、银行卡、地址等,报告公布前该机构已经确认了细节,承认安全意识不足,后台被猜解。

由于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导致的用户信息泄露虽然并非出于故意,但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受损失,教育机构也难逃追责,并且,这种问题隐藏得很隐蔽,更难以被察觉。所以鲸媒体提醒教育机构,一定要对此加强防范意识,避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用户数据买卖已成潜规则

早在在线教育还没火起来时,学生和家长个人信息买卖就已成为产业链,灰色链条一直没有被斩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培训机构们屡试不爽。

今年2月26日,一家名为“纳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被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罚款25万元,原因是其被举报对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轰炸,帮助关联机构推销培训课程。经突击检查,执法人员从该公司查获与学生有关的信息上万条,这些信息包括学生姓名、学校、班级、父母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处罚之后,却有人揶揄,买的人被查了,那卖的人呢?

有资深业内人士向鲸媒体坦言,自从教育培训业兴起以来,数据买卖已成行业潜规则。往往学生和家长信息一旦泄露,很快就会收到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比如,参加过小升初或初中升高中几次招生活动后,马上有培训学校打来电话。又比如,报了某个机构的外语培训之后,留学或游学机构的推销电话仿佛如约而至。

隐私信息究竟是怎么流出的?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或教师偷偷搜集、拷贝了公司客户信息。在2015年2月北京海淀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均为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或教师,他们买卖多达200余万条学生家长的信息。检方认为,应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贩卖信息的个人不一定是学校或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有可能是家属或朋友。还有一些“神通广大”的机构通过多处搜集、购买个人信息,之后再作为批发商转手打包贩卖信息,在业内,这样的个体或机构被统称为“数据公司”。

鲸媒体提醒,目前许多在线教育平台会通过网络测评、免费试听促销及免费领取真题等活动吸引消费者,但消费者要留下真实联系方式才可享受。因此,消费者应判断是否确实需要相关服务,谨慎留下个人信息。一般而言,只要留下个人信息就会被默认为需要此项服务,一定会接到客服人员的电话,这可能对消费者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培训业的信息泄露之所以令人担忧,是因为用户信息的买卖双方对此乐此不疲,可以说已成为行业原罪。

第二宗罪:过度承诺

过度承诺,夸大其词

培训辅导和看病有相似之处,吃药不能包治百病,学习当然也不可能打包票。虽然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若有机构号称有独家秘方,可包治百病、分分钟提分,这难免不让人心动。各类机构在宣传和咨询过程中热衷夸大其词,但如果没有出现广告法禁语,顶多只是“过度承诺”,消费者也奈何不了。

陈女士向鲸媒体描述了她最近为孩子咨询初中一对一辅导的经历。课程顾问说,能提分多少不敢保证,但是90%以上学生都是能提分的。课程顾问还说,每次上课老师都会有反馈,几次课就会有一次测试,家长也可以知道学习情况。而听上去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提分是刚需,学习需要投入时间和用对的方法,不应该太在乎钱。”对此,陈女士心中仍有疑惑:90%以上都能提分,这个比例如何证明不是随口说的,究竟能提多少分?在培训机构做的测试,一定客观真实吗?如果上的课时比较少,是不是就可以成为培训机构摆脱前述两种“过度承诺”情况的借口?

“过度承诺”的情况在相对长线的K12同步辅导还不是特别突出,然而在K12的中考冲刺、高考冲刺,以及考研、考公务员、考托福雅思、考各种职业资格证等短期培训中,“XX元保过”、“XX天保过”、“不过退费”等过度承诺的迹象就更为明显了。由于参加短期培训的学员心态上更急切且存在刚需,“保过”字样对他们更具有诱惑力。

退费难于上青天?

根据2015年的一个调查,培训机构退费发生的概率达到了38.89%,其中,顺利解决的有27.78%,而11.11%的受访者对退费时间和退费条件表示不满意。培训机构和消费者最常见的纠纷就是退费问题,纯在线教育也存在着这个问题。

关于退费,鲸媒体认为,不排除确实有部分消费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也不排除他们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认识不到位,他们要求机构无条件全部退费,机构也很受伤。但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的高期望也是机构的过度承诺催长的。

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一些机构在宣传上以“保提分”、“保过”为口号夸大其词,普遍提高了家长的预期。这造成的后果是,如果没有达到机构口头应允的效果,家长很容易会冲动地要求退费,甚至要求全退。

课程顾问在推销时,如果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客观地向家长说明辅导后可达到的最好的效果及最差的情况,无疑将大大减少纠纷概率。然而在现实中,如果向家长说明孩子底子太差,辅导后成绩也不一定有好转,课程还能推销得出去吗?如果课程顾问换一种说法,说明孩子的底子虽然偏差,但只要来上课上够一定课时,再辅以其他培训手段,一定能够提分,至少能达到多少分。你看,这样一来家长掏钱,销售提成进口袋,眼下双方不都皆大欢喜吗?现实中许多课程顾问就是这样想的。

其实,关于退费事宜,合同的不规范也是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有的合同并没有明确合同变更和解除条件,因为如果培训机构违约,例如培训机构变更教学地点,更换教学老师,教学课时不够,教学内容跟当初宣传不一样,消费者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消费者可根据这一款项解除合同。

还有一些“保过”承诺,对考试没过的补偿条件并不是退费,而是让学员重新再上一次课,但如果前一次上课过程中没有达到哪些条件,连再上一次课也不行了。作为消费者,只能恨自己签合同时没有擦亮眼睛或询问清楚。

第三宗罪:不开发票

有业内人士曾向鲸媒体说了这样一个笑话:“教育机构上新三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账补税。”虽是玩笑话,但道出许多中小教育机构逃税的现实,逃税手段在消费者端就是不开发票。

一些单体培训机构(如围棋学校、舞蹈教室)等小型机构,往往以提供折扣或优惠为条件而避免向消费者开发票。有的小机构根本没有备案注册,也没有资格领正规发票单,而是在街边买10块钱一叠的发票冒充。

在不少地方,时不时会有当地媒体曝出,包括正规连锁培训机构在内,许多机构收费时并不开发票,而是开了收据。究其原因,相对于发票,家长或学员对课程内容、师资及价格更关心,开发票反而成了细枝末节。

眼下,在线教育公司越来越多,这类公司往往注册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但购买了线上课程后,消费者索要发票的意识和习惯还没养成。在线课程属于电商领域的一类交易内容,就电商领域而言,不开发票、偷税漏税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正逐渐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需要提醒的是,应警惕“二道贩子”。有的培训机构或者网上培训课程虽然可以开发票,但发票抬头却是另一块牌子,提供服务的也不是这家机构本身,在发生退费时,消费者权益有可能会遭受损害。有的“二道贩子”还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直接开具海外发票,但是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国外任何学校都没有直接在我国招生的权利,因此海外发票不受法律保护,拿在手里根本没用。

第四宗罪:资质存疑

“涉嫌违规办学,新建学习中心未备案就招生”、“老板跑路,学费打水漂”、“教学点无一登记备案违规招生牟利”、“‘野鸡’补习班低价揽生源”……这样耸动的标题对消费者的震撼是巨大的,但对于培训业来说,其实已经不是秘密了。

教育部颁发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08万所,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14万所。曾有业内人士告诉鲸媒体,仅是K12领域,保守估计,注册过和没注册过的机构加起来大概有80万家。另一业内人士也对鲸媒体表示,国内民办教育机构备案注册过的仅占整体的10%。

开展经营活动,备案注册本是理所应当,为什么还是有大量机构铤而走险不备案呢?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各地相关规定,要办一个培训学校,先要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筹办的报告,之后,区教育行政主管机构给具备资格、符合条件、提交材料齐备的举办者发放审批登记表,审批通过后,批准的教育培训机构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这个过程就叫做备案。但是在所在地区县一级教育局备案了还没走完流程,还需要持办学许可证到民政局取得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证。

完成前述流程,办学机构才能取得合法法律身份。对于教育连锁机构而言,不管是直营校还是加盟校,某市每个分校都需要分别到所在区县教育局备案,如果跨市跨省,还需要在当地重新注册备案。

虽然资质问题业内争议很大,有的从业者认为,现有资质要求过高,并不适合“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新形势下的小微培训机构创业,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不合规的培训班,或假冒知名机构的骗子公司,因为没有备案,甚至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在出现卷钱跑路、学员人身和财产安全被侵害等问题时,消费者的维权则遇到了困难,行业也愈发混乱。

第五宗罪:师资山寨

在教学中,老师是最核心的要素。消费者之所以选择上培训班,也是为了跟老师学到平时(家里、公立学校里、高校里、工作里)学不到或学不好的东西。然而,如果你发现给你上课的是一个资质存疑、水平有限、态度不佳的老师,愤怒是不言而喻的。

在成人教育里,消费者或许会容忍一个热心的外国人收取很低的费用,跟你海聊帮你练口语,也欢迎一个大企业小中层给你聊职业培训,然而,K12家长对师资山寨这件事则非常在意,因为出去辅导上课就是要提分,最可气的是宣传的时候你明明说那是名师,谁来保证教学效果?而按照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本来就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

鲸媒体在58同城上搜索发现,有未经网站认证的K12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一些少儿兴趣培训班常年都在招聘老师,学历和工作年限均不限,也不要求有任何资格证书,例如语文老师只要求普通话标准,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不少消费者会发现,一些辅导机构在招生简介和官网上列出了数位一线在职教师的照片,但基本不会列出老师的全名,在教师简介中只出现了诸如“北京四中李老师”、“101中学张老师”等字样(这种情况在各种线上一对一口语平台上更是少见多怪),家长很难判断信息是否真实。曾有媒体暗访调查发现,某些所谓名师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但仅仅任职几个月就被评为名师。成为名师,意味着收费标准高了,但如此包装过后,家长很有可能花的是冤枉钱。

第六宗罪:安全隐患

不同于在线教育,线下培训机构的办学地点属于人口聚集场所,但安全隐患常常被忽略。如同前述所言,尤其是一些少儿托管班、小型兴趣培训班,可能根本不具有合法资质,对于安全问题更是睁只眼闭只眼。

例如办学点周边有KTV、酒吧、棋牌室等人流较大且杂乱的场所。还有的办学点为逃避有关部门的监管,选择偏僻的出租屋办低价班,或选择一些高档小区的会所开办高价班。有的办学点教室空间狭小,孩子追逐打闹但老师并不理会。有的培训机构门口不上锁,门店门口无人把手,路人可随意进出……

安全问题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消防隐患。一些培训机构将教室设在商业办公楼高层(规定称教育机构办学点不应开在三层以上,但为了省钱,不少都选在高层)且教室间通道非常狭窄,仅容得下一两人通行,若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教室外楼道占用疏散通道、锁闭安全出口、常闭式防火门未保持常闭、疏散楼梯间堆放杂物等现象仍然突出。最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办学点连消防栓的踪影都看不到。

但是,目前消费者安全意识并不强,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现象出现。

第七宗罪:利益输送

一些培训机构名不见经传却活得很滋润,一些公考、考证机构总能玄之又玄地赌对真题……多少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的“第一桶金”,或者直到现在,依然仰仗着围墙之内的资源?是的,利益输送的传言从来不断。

在不少培训机构发家的草莽年代,它们和一些名校确实有着非常深的联系。但凡是K12培训机构,没有不打优质公立校主意的。这些培训机构不断打点与公立校的人情关系,至少能打听到一些考试信息。业内熟知且已被曝光的是,人大附中和清华附中的“占坑班”分别是仁华学校和水木龙华培训学校等。

虽然“占坑班”的学费亦不菲,一年的补习费几年前已经是3到5万元不等,但夸张的是,有的家长还同时报了好几个不同机构的“占坑班”,为了应战小升初不惜大出血。

市场化机构与体制内的利益输送,还映射到与其他体制内有关的考试上,例如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某某艺校高校硕士/博士生导师开的校外培训班生意兴隆已不是新鲜事,某公考机构VIP课程号称能帮押题也会有人相信。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这类培训机构为什么要打着名校、名师、独家押题等招牌了。而在这过程中,浑水摸鱼、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比比皆是,受益的消费者恐怕只是少数。

“信息泄露”、“过度承诺”、“不开发票”、“资质存疑”、“师资山寨”、“安全隐患”、“利益输送”——培训业的这七宗罪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顶,如果纵容“劣币驱逐良币”,这个欣欣向荣的市场将会多么令人痛心。希望“3?15”不是每年一次的大考,而能成为监管机构和从业者心头的警钟。

(来源:鲸媒体     作者:橙色)文章有删减

精
彩
推
荐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