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观点】阿法狗再“狗”,也没有隐性知识,只有人类的“专家”才有


小微导读
   

         

       “人机大战”终于落下帷幕,4:1的比分让人“谈‘狗’色变”,以为这个“狗”真的代替了人类。这是“痴人说梦”!我们承认,机器人的记忆、运算速度、机械化逻辑推理是在技术更新的时代中比人脑运算速度要快,这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啊(哈哈,好像这是个无厘头的理由)!但技术人员在设计计算机运行时,只是将所谓的认知领域的“显性任务”进行了编辑,而人类之所有成为人类,是几万年的时光在人脑中沉淀的“隐性经验”诸如创新、感悟、灵光等是无法模仿的。



对于企业内的专家经验萃取(有的叫组织经验萃取),到底如何萃取?如何萃取?这是个问题。其实,萃取的目的就是将专家过往做过的最佳“任务”重新梳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词“隐性任务分析”和“显性任务分析”。


首先,来看下“隐性任务分析”。


隐性任务分析植根于认知心理学,它是考虑诸如感知、记忆、思考和问题解决等的心理过程。由于人们对行为心理学没法解释复杂心理活动越来越不满意;与此同时,系统工程和信息理论的快速发展促成了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诞生。认知心理学将人的大脑看成是信息处理器,并将高级心理过程看作是技能行为的关键组成。结果是将人们的工作任务归纳为不同的系列活动,包括感知、模式识别、意图、记忆储存、知取、心算、推理、选择及显像行动等。这为任务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并诞生了新的一批任务分析技巧来识别任务绩效中的认知部分。

1
隐性任务的心理现象学

隐性任务分析旨在描述或分析产生具体行为的心理现象,其焦点在于心理表征、潜在的知识结构和做出决定及采取行为的信息处理活动。隐性任务分析有助于揭示行为发生所处的情景,这些和工作相关的因素多半是模糊的、困难的或繁乱不清的。隐性任务分析扩展了传统或显性任务分析,而获取了“隐藏在可以观察到的绩效下的知识、思维过程和目标结构等信息”。这可以通过描述专家如何使用他们的知识来构建比较复杂、难以定义的工作以及他们如何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来理解并再现工作情景中的行为,这些工作往往是复杂、难以定义、或比较困难的。

非常遗憾的是,现实中专家没法清楚地告诉课程设计师们他们知识些什么知识以及他们的思维。那些专家也确实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成为专家的,那些专业知识也难以言说。这好比我们向一位大厨索要菜谱一样,他们可愿意提供帮助,但是他们讲述的做菜方法往往并不可信。

2
隐性任务的行为表现

由于一些原因,内容专家们描述的那些有关专业知识的信息常常是不完整、不准确的。首先存在自动化问题。专家们早年常年不断的练习和反馈将原来需要大量有意识关注的受制性认知过程转化成毫不费力的过程,所谓“无它,唯手熟尔”。专家没法描述他们的行为,因为这是自动发生的,并不需过多有意识的关注或思考。

其次,专家已经掌握了大量内在知识。呗瑞和迪讷斯(Berry & Dienes)注意到人们能够“在没有刻意为之的情况下,掌握那些比较复杂刺激环境的结构,这样掌握的知识是难以表述的”。这就是所谓的“通过动手来学习”,即熟能生巧。孩子们通过实验(实践)学会玩电子游戏。布奥德百特(Broadbent)人们能够通过试错法学会比较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的解法。另外,在达到专业水准后,他们依旧没法描述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自动化和内在知识学习使得专家无法做出对其专业知识可靠的描述。

再者,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人物质。每一位专家都是其自身的经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独特产物。因此,对于每一位专家,常常还存在另一位相同或与其对立的专家。课程设计师需要从多位专家那儿提炼出能够用于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在岗工具及其他绩效改善方案的共同知识。隐性任务分析可以使课程设计师看到专家的头脑内部,观察到他们的思维、知识和没法言说的技能。这也为教学获得专家独有的专业知识提供了方法。

3
隐性任务有助提高个人技能

克拉克、费尔顿、范·麦里恩博尔、亚特斯和厄雷(Clark,Feldon,Van Merrienboer,Yates & Early)注意到隐性任务分析使用大量访谈和观察策略展现专家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奥尔森和奥尔斯(Olson & Biolsi)提供了隐性任务分析选择的更广范围,认为实践者既可使用直接法也可以使用间接导出方法。直接法包括结构化面试、聚集小组讨论、有声思维、观察、打断分析、评论、绘画、卡片分类、录像展示和概念导图。实践者也可使用涉及数量流程的间接方法,如多维度量表、多层级聚类分析和路径寻找量表算法。克兰德尔、克莱因和霍夫曼(Crandall, Klein & Hoffman)也发现隐性任务分析的专业文献多集中讨论知识导出,而非数据分析和再现。

不考虑具体技术和其他相同的条件,课程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隐性任务分析改善教学效果,并产生可测量的结果。维尔玛斯(Velmahos, 2004)和他团队报道了运用隐性任务分析培训住院医师操作中央静脉留置导管程序的结果。住院医师被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医生对医生的“边看边做边教”的方式,另外一组使用基于隐性任务分析结果的外科手术技能实验室和检查表。培训结束时,对两组学员进行了选择题的测试,发现两组的得分差别不大。但在随后的重复测试中发现,使用隐性任务分析法培训的医生的得分会明显高很多。他们在寻找静脉时,尝试的次数和耗费的时间都更少。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近期,李(Lee)研究发现,基于隐性任务分析的培训可以提升绩效35%。这个大型的整体效应量覆盖具体隐性任务分析技巧、工作场景以及所有员工经验的层级。



来源:韬钰咨询


微学云平台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微学云平台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