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课程,教师需要这几手准备
“互联网+”课程的整合,不仅是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辅助工具,而且是把它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互动平台,充分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重构并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实现“互联网+”课程有效整合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必须生活化,教学理念必须开放化,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信息素养是现代人的重要素养之一,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等。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学习、生活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的资源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了网络资源,但远不能局限于网络。教学资源生活化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善于检索、甄别和使用互联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二是要善于改造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使之符合课程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个性化需要。三是要善于使用身边生活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增进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一些教师只管从网上下载资源,不加改造地用在教育教学中,这是互联网依赖惰性的体现,不是合格教师应有的职业习惯。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必须通过教师的个性化处理,贴近课程需要、贴近学生需要、贴近教师教学风格,才能有效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为我所用。否则学生直接上网校得了,哪里还用得着教师?“互联网+”课程的运用日益广泛,教师只有信息素养和技能还不行,还要有与之适应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教师不再具有知识上的优势,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观念的引导者、方法的探索者、学习的同盟者。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师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各种变化,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进步,虚心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使之更好地适应学情的发展变化,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沟通方式必须多样化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沟通交流。因此可以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互联网+”课程也带来了沟通交流方式的巨大变化。一是开辟了沟通交流的新渠道,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这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更为开放的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二是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依据其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从而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现差异化的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是交流沟通的网络模式与传统模式不是替代关系,而是融合关系。传统教育模式以言传身教为主,这种明眸传神、体态达意的方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面的互动、集体生活的熏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及发展社会性、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等素养及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可以预见,沟通交流的网络模式与传统模式将扬长避短、充分融合,深刻影响我们的教育和生活。(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磊)文章有删减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