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任职测评”,它有明确的目标岗位,测评的目的是实现人岗匹配。社会招聘、内部竞聘、岗位晋升测评都可归入这个范畴。
除知识、技能、能力外,配置性测评最关注的是被测评者的个性和动机是否与岗位特点以及企业文化相匹配。适合采用的测评工具有在线素质测评(人格测验、动机测验)、行为化面试等工具。
2. 选拔性测评
与配置性测评有所不同,选拔性测评它没有明确的目标岗位,测评的目的是实现“人与组织匹配”。大批量的校园招聘、后备人才选拔都属于这一类型。它关注的是候选人的“潜力”,而不是现实的工作能力。
往往由于人数较多,对测评的精度要求不太高,一般采用群体互动式的测评方法,如在线素质测评、笔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工具。
3. 考核性测评
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考察某此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测评。年终考评、任期内测评属于此类。
它涉及到素质表现的各个方面,是一种总结性的测评,要求所作的评定结论有据可查、充分全面。重点关注职业素养、工作态度、行为(管理)风格等“非能力”指标。通常采用多维行为反馈技术(360度评估反馈)、述职答辩等方法。
4. 发展性测评
通过全面地了解被测者的能力特点,从而为后续的培训与发展工作提供指引。人才素质盘点、培训需求诊断、职业发展测评等都属于此类。
它的特点是全面考察被测评者的能力,识别出他们各自的长处和短板,关注能够通过培训、辅导、带教等方式得到提升的要素,如基础工作能力、管理能力、领导力等。通常采用360度评估反馈、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以及管理游戏、培训式测评等创新工具。
5. 诊断性测评
目的是查找问题的原因,由此提出改进的对策方案。一般测评结果不公开,只供经营决策层掌握与参考。要求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或者非常全面广泛。通常采用评价中心、多维行为反馈、结构化面试等测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次测评需要兼顾两个或多个测评目的的情况,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能测的东西都测一遍当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往往在时间与成本上有所限制,因此最好还是要抓主要矛盾,从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测评目的来设计测评工具,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而在上述五类测评目的中,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后备人才选拔等是最常见的测评形式,那么它们该如何选择测评工具呢?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 TTISuccess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