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非专业方式改进教育说“不”
人类教育活动有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教育在当今社会又是基本民生,如同穿衣吃饭涉及到每一个人,所以社会公众对教育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民间未必都是高手,教育行业之外的发声者也未必都是高手。作为专职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兼听的态度,开阔的视野,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需要具备专业理性,以专业的方式把教育办得更好。进入“十三五”,“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使用的比较多的反倒是行政话语。所以,当非专业意见铺天盖地的时候,教育严重缺乏有解释力的专业话语,遇到了非专业化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首先一些教育改革“似进实退”。像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学校设备的高档化,却对教师舍不得投入,或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某种教学模式。诸多以改革名义推行的措施,其实是把师生当成道具,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反而被忽视。类似的事件并不少。究其原因。是能够启动教育改革的往往是那些有一定行政权力却缺乏专业素养的人和机构,规范决策程序,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业性组织的作用是重要的化解之道。其次,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判断能力,导致教育界雾霾漫天飞,影响着整个教育的专业水准。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心灵鸡汤”,比如一味只强调快乐的“快乐教育”,不注重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感恩教育”,不加分析辨别地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不择手段追求升学“北清率”。这些“心灵鸡汤”大多数比较煽情,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教育里“穿着糖衣的慢性毒药”。再次是肤浅流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未能受到完整、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过于肤浅的东西流行,或者不少十分专业的东西以肤浅的方式流行。比如说“翻转课堂”“蒙台梭利教育”,原本是专业的、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可是在中国不少人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搬来用,似乎一夜之间就普及了。最后是不断蔓延的倦怠。三十多年连续的实地调查使我切身感受到,当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比较普遍的问题。造成这种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当下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简单地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淡薄,遇事自己做不了主,育人的责任和权限不明确,成天充斥着被动的忙碌,再加上其他的社会压力。所以很多看起来很好的改革打了水漂,落实不下去。当下,急需教师的减负和释放。从历史看,做一件事的方式、方法常常决定着这件事的未来发展方向乃至兴衰。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长期从事教育或与教育相关的人,没有甄别教育优劣的能力,也分辨不出哪儿是教育前进的方向,以讹传讹而不自知;此外,由于分科研究,不少人仅仅从某个专业的方向研究教育,窥一孔而不知全局,比如搞心理学的仅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教育,做经济的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教育,这样做有必要,但仅以这种方式研究教育还不够,所以十多年前我提出要用集成人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就是把所有研究人的学问集成到一起研究教育的某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去解决这个问题。2014年我曾经向大家推荐了一个自己长期摸索的教育改进方法,即“想象+实证”,简略表述其基本原理为:想象是教育的发动机,是动力源、思想源、营养源;实证是教育的控制器,是教育的免疫系统、保健系统,清除教育机体内的陈腐、病毒成分需要靠实证,将这两者有效结合运用就既能创新,又能除旧,消除教育内部的教条、病毒。我想,这是一种专业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解决当下教育诸多实际问题,但要提醒大家的是,专业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需要依据教学双方的现状、需求、资源、目标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具体如何操作,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整体上看它是兼容多样性的。但是保证专业的教育改进还是需要一些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员具有专业素养,这是当下制约教育专业改进的重要因素。有人甚至说教师是教育改进的最大阻力。但这种阻力的根子不在教师个体身上,而在不够专业合理的教师培养、选聘、管理、评价、退出机制上。一方面,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难以引进;另一方面,即使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也会在若干给年后消磨锐气,直至倦怠,难以脱颖而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行政人员塑造的,专业的改进依然困难重重,在这种框架里教育质量提高的域限相对较小。所以,国家提出的“管办评”分离实在是教育实现改进的一大前提条件。程序要符合专业规范,教育改革程序的随意性司空见惯,缺乏专业人员参与、缺乏充分的论证、缺乏多方意见的充分表达、缺乏从过去到未来的连贯性、缺乏逻辑等,这些都是不少自称“教育改革”常见的非专业性特征。曾经有一所学校自称改革学制,还发动一些媒体去报道它的改革经验。一位记者问我这种改革是否有新意,我只好告诉那位记者:请这位校长搞清楚什么是学制,一所学校能否改变学制。教育改进内容应该是专业的。现在传播的信息量很大,但只有经过专业筛选的内容才能进入教育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筛选环节不够专业。比如社会上流行“成功学”,于是有些中小学便向学生开设“领导力课程”;某所大学开出一门叫作“恋爱学”的课,引来媒体报道,记者采访时,我表示这种方式和所学内容都不规范,建议要谨慎。不料后来看到该报道,记者把我所说的话仅引用一句,大量使用另一位肯定这种教学的话,客观上造成了对肤浅、不够专业的教学的鼓励。改进方式也应该是专业的。现在常见的非专业方式包括:翻烧饼,一种方式有问题就完全推倒重来,进行颠覆性改变,而不是分析后的改进;运动式,采用搞运动的方式,一呼百应,容不得别人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似乎谁不愿参加进来谁就落后,就需要谴责;样板式,当年“学大寨”的模式深入人心,现在教育上“学大寨”仍很流行,一所学校在某方面做得有特点,教育行政部门、媒体、社会各方面都以各种方式逼迫其他学校跟着学,参观、学习、会议不断,并不断复制。这几种典型的非专业教育改进方式,忽视了任何一种教育存在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个性化存在,相对于每个教育主体,需要自主改进,需要独立思考,需要有效,需要有自己的认知、理解、实践、创新,最后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改进。为了推进教育改进,参与教育改进的人需要有一些特质。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爱和理想,因为对学生的爱而不愿让难以令人满意的教育耽误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无论你是否说出来,胸怀理想就会有无穷的动力。有了理想还要有思想。思想是一些教育行为的“盐”,没有它,再好的办法都未必发生良好的效果,参与教育改进的每个成员都要学会思想,还要敢思想,能思想,运用思想去解决问题。有了理想还要有专业理性。专业理性不是从功利出发的理性,不只是具有工具理性,而是经受过专业素养养成的本体油然而生的理性。教师有了专业理性,才能提升知识、技能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生活品质,为学生健全发展提供养料。只有有了专业理性,才能逐渐明了教育的是非,知道教育改进该朝向哪个方向;才能驱散教育的雾霾,免于肤浅。有了理想还要敢于寻求改变。据我了解,教育行业太多的人不想改变,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时间越长胆子越小,越不想改变,这些决定着教育改进的阻力远远超出改进者的想象。但是,教育不改进,便无法应对明天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增加改变的胆量和能力,探寻改变的规律,找到有效改进的方式方法。作者:储朝晖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2016年第9期
转载:第三方评价会员村(ID:edudsfpj)
文章有删减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