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上海小学推行“等第制”为何竟引发全国关注?

小U说

用百分制评价学生,有一分之差,必有一分之争。因一分而产生的焦虑,往往会通过老师和家长两条途径压力下移,最后传递到孩子一个人身上。


过去因为厌学不愿去学校而需要接受心理临床治疗的大多是高中生,后来发展到初中生,现在连小学生也来了。


缓解心理焦虑和竞争感,等第制能“救”很多孩子 。
今年开学前夕,上海市教委传出消息:从这个新学期起,上海将在小学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用“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的等第,替代传统的百分制评价。

破除“分分计较”,在小学更调强评价的激励作用,淡化考试分数带来的选拔功能,上海的这一探索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关注。
  
从“育分”转向“育人”,“等第制”评价的实施,不仅是针对学业评价方式的根本改变,更是对人才评价方式的重大变革。

而对家长来说,除了要适应全新的评价方式,眼下更为重要的是预见未来——从高考到中考的考试招生制度,再到大、中、小学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更新,诸多新动向都预示着育人理念的根本变化。

小学“等第制”评价的核心,与未来的中考高考指挥棒衔接

小学全面启动“等第制”评价的信息披露后,学生家长迅速“围观”,并很快提炼了和“等第制”评价相关的关键词:优秀等第不设上限、等第评价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不提倡学校拔高难度……也有家长仔细研究后甩下一句话:“哪怕班里的孩子都‘优秀’,等到升学考试那一天,还是以分数论高低,以排名论英雄,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但在一些观察人士眼中,这些家长们的解读错了——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大幕开启,随着一系列新政、新改革、新举措的推出,政策叠加效应正在逐渐释放。
  
先看上海的高考改革。从明年起,上海作为全国两大试点省市之一,将实施全新的高考方案。新高考最受瞩目的一点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具体操作中如何实施?从目前的消息面来看,囊括学生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信息,将作为“一参考”纳入高校招录的视野。

事实上,作为新高考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参考”,已经直接导致了沪上高中教学的变革。

有统计数据表明,截至8月15日,今年暑期上海已有44948名高一学生、51553名高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此外,上海全市高二学生拥有课题12057个,其中9553个已经结题:188所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约占全市高中总数的74%。从这个横截面就可以看出,在“既看分又看人”的新高考指挥棒下,如今的高中生除了学业,已经自觉在学习兴趣和特长、个人综合素质方面有了更多的投入。

高中在变,初中也要变。

据上海市教委最近披露,上海明年将启动中考改革,且中招改革方案的导向将和高考改革衔接。市教委副主任贾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破除“唯分数论”,考察学生学习、个性特长、创新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都将在上海的中考改革中加以凸显。

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上游的考试招生链都在发生巨变。从“重分数”到“重素养”——“等第制”的内涵,将在今后的升学路上一以贯之。能否从老师给出的分项等第信息中识别孩子的学科兴趣、培育其学习潜能,这是小学生家长必须认真对待的“功课”。

考民办初中“等第制”派不上用场?未来还真不好说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对“等第制”评价的作用表示怀疑:孩子未来准备考民办初中,“等第制”肯定派不上用场。
  
“民办初中看上去风风火火,引得家长疯狂择校,但从学生总数来看,真正就读民办初中的孩子毕竟是很少一部分,而且随着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民办初中还会不会继续受追捧,真不好说。”

一位教育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两个依据:
其一、根据市教委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上海共有29033名学生填报民办初中,最终录取16921人,占全市新生总数的11.6%。也就是说,读民办初中的孩子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大多数孩子入读的是公办初中。
  
其二、无论是公办初中还是民办初中,近年来也因为教育新政的出台有了新的变化。以民办初中为例,在选拔学生时,已经用面谈替代了纸笔测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而更多的公办初中,正在得到政策的扶持。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再借鉴北京等兄弟省市的做法,未来,上海的示范性高中极有可能拿出更多的招生计划用于名额分配。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前,本市优质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计划要拿出不少于60%的名额,平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

可见,随着公办初中对生源的吸引力增强,家长今后在选公办还是民办上,会有更理性的考虑。即便仍然坚定选择民办初中,如今的小学生家长也务必对“等第制”评价多上一点心。

“随着小学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今后民办初中的面谈,也会根据小学阶段实施的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做出变革。”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小学阶段,老师不再是给学生的学业表现打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提供一揽子等第评价,这个评价方式的变化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意味着什么?

实行“等第制”后,采取分项评价,以“等第+评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家长心生疑问:一个班级有三四十个孩子,老师要给每个孩子做出多维度的评价,忙得过来吗?老师的评价会过于主观而有失公允吗?……

针对这一系列小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文汇报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部分小学校长以及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谈及上海在小学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的举措,一位专家的话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此刻推出真是恰逢其时,必须给个大大的赞,因为这会‘解救’大把大把的孩子。”

实行等第制的最大好处是:凸显被百分制遮蔽的重要信息!!!

继2013年上海在小学一二年级实行“等第制”评价后,从这个学期开始,“等第制”也将在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学生中推开。据悉,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成长手册也会根据“等第制”评价的具体要求进行修订。

因“等第制”评价而带来的变化,将在学生成长手册上有具体的呈现:老师不再用阿拉伯数字形式打出分数,也不是一个简单的“A”(或“B”、“C”、“D”等第),而将根据孩子在一个学科上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的表现,依次给出等第评价。换言之,学生和家长获得的是老师给出的一组等第评价信息。
  





比起一个直观的分数,一组等第信息为何更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推崇?上海市教委基教处调研员朱蕾一语道破玄机:“传统的百分制选拔功能太强了,它让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但另一部分学生却因为几分之差而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在小学阶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让评价成为一种诊断方式,进而形成改进和激励的功能,给学生更精准而有效的指导意见,这是上海迈开步子、在小学全面实行“等第制”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4年前,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就以数学为试点学科,在一到五年级学生中推行一种名为“积点进阶”的全新评价方式。类似“等第制”评价,在这所小学,学生平时的数学作业、课堂参与表现以及课外参与数学学科活动的行文以及纸笔测试等,都纳入综合考量并综合形成等第评价。

校长吕华琼告诉记者,老师和家长已经直接感受到了分项评价的实际成效。“在学校里,总有一些孩子会在期末‘逆袭’,考试成绩一下子变得很好,但他们平时对待作业并不太认真,有的孩子也不太愿意参与课堂的讨论。” 在传统百分制下,家长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错,大舒一口气,殊不知,一个分数其实遮蔽了很多和孩子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孩子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吕华琼说。 

“假设两个孩子同样数学考95分,A同学做错了5道1分值的小题,B同学则在一道5分值的大题上交了白卷。从分数看,两个孩子的数学水平一样,但实行等第制后,A同学和B同学的问题会十分明晰地呈现出来——前者是运算技能有些欠缺,后者是在数学思维方式上有待提升。”朱蕾借用这个经典案例说明,比起百分制,等级制的评价更为精准,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全面、更客观。

缓解心理焦虑和竞争感,等第制能“救”很多孩子

实施“等第制”后,老师们将使用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来给出小学生做出评价。在不少专家看来,用“等第制”取代百分制,将大大缓解如今小学生因考试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负担。

小学生伤不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未成年,根本无法承受因高竞争而带来的心里压力——这一点,戳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痛处。

“用百分制评价学生,有一分之差,必有一分之争。因一分而产生的焦虑,往往会通过老师和家长两条途径压力下移,最后传递到孩子一个人身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陈默说,小学阶段本该是人的一生中最轻松快乐的阶段,但现在,很多家长把成人世界的竞争规则和竞争意识过早地带给了还在读小学的孩子,给孩子带去了心理焦虑,构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

“过去因为厌学不愿去学校而需要接受心理临床治疗的大多是高中生,后来发展到初中生,现在连小学生也来了!”

陈默认为,和百分制相比,“等第制”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也会大大降低小学生的竞争感。“请注意,竞争感不等于竞争力。一个孩子老想着要去竞争,又总是败下阵来,这对他的自信心是多大的打击,如何还能保有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还有一线教师认为,等级制评价的实施,有利于“拯救”大量的男孩。“男孩通常比较粗心,加上两性在生理发育上的客观原因,在百分制的评价体系下,男孩往往不敌女孩,成为考试的失败者。”而“等第制”的实施,有助于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凸显男孩们的优势,给他们更多学习的自信。

“指挥棒”效应将倒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

如果说百分制是让一部分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那么等第制则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获得感”。正是冲着这一点,沪上很多小学今年暑假就启动了面向教师的培训。
  



“评价方式改了,这必然要求老师改变一些现有的教学方法。”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校长陈珏玉介绍,等第制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个与校本特色结合的过程。各学校可以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工具,这有助于大大激发教师的热情和主动参与度。
  
一节课35分钟,一位老师面对近40个孩子,如何在教学的同时完成观察、评语等多种评价?陈珏玉说,老师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教学场景,实现教评一体化。比如让学生围绕一项议题进行小组讨论,谁积极开动脑筋,谁倾听理解能力强,谁更愿意帮助别人,同学之间首先就可以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老师通过观察,也可以给出公正的评价。

“等第制评价就像出具一张‘体检表’,它能够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学习总体情况。老师们固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做出评价的依据是客观的,即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来评价。”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谭轶斌觉得,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相信这种评价方式的实施,会倒逼更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作者:樊丽萍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文汇教育

转载:第三方评价会员村(ID:edudsfpj)

精
彩
推
荐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