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K12教育互联网创业,谁离应试教育最近,谁赢

小U说
不管是行业规模还是教育生态环境,教育领域都具备催生巨头的土壤。K12互联网产品只有回归传统应试教育的本质,才能兼顾所有用户群体的诉求。
2013年起,沉寂许久的教育互联网+开始成为创投热点,以在线课堂、语培、题库、家教O2O、作业答疑等商业模式为主要特点的产品开始集中涌现,2014年末至2015年,随着资本市场趋冷,教育互联网创业产品也因为自身造血能力问题,迅速进入裸泳状态。

从商业模式来看,在线课堂虽然突破了线下场景局限,但也无法像传统课堂那样实时交互和效果控制,而且K12人群不具备学习自制能力,这种局限性很难通过技术的迭代有大的改观;题库类产品提供海量的习题资源,但游离于体制外,使得2C的产品形态很难融入现有的教学场景。

但实际上大量的生源却来自线下向线上导流;作业答疑类产品切入的是作业场景,作业的线上化有助于为师生减负,最关键的是融入了现行的教学体制,互补而不取代。

核心问题是系统的综合支撑能力要求极高,如学科交叉、题库同步、师生家长协同、学段转换、大数据的个性化应用等等,每个维度都需要长时间的巨大投入。

所以综合来看,K12教育互联网产品目前呈现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高三低”:

1、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高,与传统应试教育贴合度低

K12互联网教育产品技术应用程度高(云计算、数据和语音图像识别),交互性强。但不管是找家教、题库或在线教学等多游离于体制之外,无法在应试层面有效帮助用户提升。

2、进入门槛低,核心资源要求高

2013年起大量创业者涌入K12教育赛道,但这个赛道涉及包括老师、学生、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家长等多方非常复杂的利益诉求,这些用户对于产品有不同评价体系,对厂商产品(系统集成、协同、数据设施、内容等)及核心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极高。

3、用户成本高,留存率低

事实证明,取代或迁移传统教学场景非常困难,多方的教育成本都很高。
在用户获取方面,2C手段的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产品若不能切实减负增效,或者产品粘性不足,高成本获取的用户会很快流失。

K12教育互联网产品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一直乏善可陈,除了K12领域产品需要面临非常封闭的体制壁垒之外,最重要的难点还是几千年来已经固化的教学传统和应试模式。

那么,K12互联网产品该如何回归传统应试教育的本质,兼顾所有用户群体的诉求?

第一、辅助传统教育体制的升级:工具、内容、数据

传统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学场景的交互和控制,但体系繁重、效率低下,对优势教育资源的依赖过高。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连接,不同场景、角色、工具、内容和数据的连接,这正好能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

从现有的教育互联网+产品来看,辅助传统教育体制升级至少有三个发力方向:

1、依托现有教学场景,打造基于师、生、家长、学校的教学督协同管理工具(SAAS);

2、兼顾地区差异,海量与课堂同步的教学内容;

3、多维度教学大数据的个性化应用。

工具、内容和大数据将是未来K12教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厂商需要在明确定位的同时着重加强底层设计,以辅助传统教育体制升级,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教育改革的红利。

第二、解决传统教育的核心痛点:减负、增效、利应试

我们的教育虽然涉及多方诉求,但以老师、学生、家长为核心的群体,其诉求是高度一致的:成绩,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核心痛点,即便这种诉求在不同学段,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

细化下来,K12产品需要在“减负、增效、利应试”这三个核心功能上发力,来系统解决传统教育痛点。在既有的教学场景中,讲解、练习、作业、考试等环节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不堪其负,产品需要通过互联网应用,减轻角色负担,提升教与学效率、培养应试能力和提分,这是产品的核心价值。

第三、融入现行体制,强化线下获客能力

教育行业的封闭性和差异性体现在书本中、课堂上、学校内和地区间,纯线上的流量模式已被事实证明不适用K12领域,这是行业本质决定的。在这点上,K12产品需要参考传统教辅机构的增长模式,强调地面推广、资源聚合和品牌打造,在流量垄断和线上成本不断高企的互联网领域,线下能力将会是未来绝杀的致命武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做K12互联网教育就要抛弃线上,我们需要的是更为精细化的流量运作和适度的渠道下沉,这样才能兼顾教育和互联网两个行业的本质。

第四、场景联动,培养用户持续使用习惯

受限于年龄阶段和使用场景,K12产品一直存在着可持续使用的问题(留存率低)。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怎样解决学生驱动问题是关键。从目前来看,K12产品最有效的使用路径应该是“老师拉动—学生主动—家长联动”,老师在使用场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如果产品无法形成这种使用机制,就会陷入不断拉新才能保证活跃的尴尬。产品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学生、老师、家长不同角色功能的反馈机制,比如从学生练习到老师答疑再到家长跟踪,形成闭环后,才能培养出可持续的主动使用习惯。

第五、围绕业务内容相关性,打通多元化的变现通道

我们正在从客户立场解决转向寻求整体最优,高成本维系用户体验但不赚钱的产品不具备商业价值的。K12产品的特殊性在于消费者和付费者分离,但老师和学生对于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产品营收核心还是对于学生和老师的价值。需要明确的是,K12教育互联网产品依存于现有教学体制,符合现实的变现方式依旧是“基础服务免费(流量)+增值服务收费(营收)”模式。未来可以丰富产品的组合方式,如趣味化的学习内容、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多层次的教学资源等等,都可以成为营收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厂商做过向站外导流或者电商的变现尝试,但普遍效果不佳。更好的变现方式还是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做相关性的周边开发,这也有助于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013年以来,K12互联网教育产品大量涌现又快速沉寂,很大程度上就是业者并没有真正尊重传统教育行业的基本规律。他们可能理解教育的本质,甚至看得见教育的未来,但是这些认知离现行教育体制太远,熬不到有造血能力就难以为继了。他们可能突破了场景限制,改变了原有格局,甚至催生了新的需求,但对应试无益,最终还是败于离痛点太远。

除去应试的目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慢速工程,而现有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多是在线教学,并非在线教育,但须知,教育除了“教”,更重要的是“育”,但后者是难以通过简单的互联网工具实现的,这也是所有业者需要认知到的根本事实。互联网应该发挥工具和流量优势,进一步完善产品工具性、内容和大数据的基础架构,解决应试教育痛点。只有与传统教育高度融合,互补而不僭越,才能在未来的慢速跑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赢到最后。

作者:杨洪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

文章有删减

精
彩
推
荐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